
《摆渡人》参战贺岁档 阿里影业吹响总攻号角
张嘉佳的小说《摆渡人》终于将在今年的12月23日正式登陆剧院银幕。2015年8月,阿里影业(01060)曾对外宣布公司业务调整,按照互联网公司的模式聚焦为四大板块:内容制作、互联网宣发、娱乐电商、国际业务。智通财经指出,然而这一消息宣布后很长一段时间,阿里影业都仅在互联网发行、娱乐电子商务、国际业务方面进行布局,在内容制作方面披露的实质性进展不多。因此,《摆渡人》应是阿里影业眼下最为重要的一个项目之一。因为自阿里影业从2014年脱胎于文化中国诞生以来,虽然参与投资、发行过的国内外电影数量庞大,但是没有一部称得上是阿里影业的自家电影。
《摆渡人》2016年参战内地贺岁档,将检验阿里影业成立后启动的首个电影项目,也宣告阿里影业内容制作业务在布局两年后的全面启动。内容制作是电影产业的核心,是大电影这场持久战最关键的一块阵地。阿里影业的作战策略是先占领周边形成包围,最终发起进攻。在内容制作方面,阿里影业可以说是从零起步,这也是为什么阿里影业前两年并没有大张旗鼓地推进内容制作业务,而是围绕周边不断投资布局。而中国电影行业并不缺一家擅长内容制作的公司,缺乏的是一家能够连接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平台型公司。
阿里影业的自我定位是一家基于互联网的娱乐影视公司。因此,回顾阿里影业这两年的发展,可以发现几乎全与连接有关,收购粤科是连接第三方票务平台和线下影院,淘宝电影是连接影院和消费者,娱乐宝是连接明星、电影和粉丝,娱乐电商是连接电影和商家、消费者,国际业务是在连接海外电影公司和中国电影市场。此外,阿里系还先后入股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并全资收购优酷土豆。
通过两年多的布局,阿里影业以及阿里系已经基本完成了从内容制作、线下发行、线上售票平台、线下影院、娱乐电商的全产业链布局。随着《摆渡人》上映,阿里影业的内容制作业务由起步阶段进入成长阶段,从目前来看可以大致归纳为三个方向:首先是联合国内公司。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阿里影业公布了《激荡三十年》、《征途》等17部影视剧的制作计划,这将是阿里影业未来几年的内容制作的主力。其次是引入海外资源。阿里影业与海外的大公司(Skydance、Amblin Partners)、大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都陆续达成合作,共同开发面向全球市场的电影项目。第三是发掘培养新人。阿里影业A计划今年先后投资了《在码头》、《酥油》等新人导演的作品,在行业内发掘新鲜面孔,培养有潜力的新导演、新团队,作为内容制作业务的有益补充。
作为一家以“全产业链平台”为目标的公司,阿里影业在内容制作上并不需要追求“量”,而是需要一个“爆款”,向电影行业证明按照全产业链平台的优势,然后才有机会和资本去和博纳、光线、华谊这样的老牌电影公司去谈,如何联手将中国电影市场做大,而《摆渡人》很有可能就是这样一个“爆款”。
可以预见到的是,《摆渡人》电影的票房、口碑、排片率、发行策略、制作水准等每一个环节都将成为定义阿里影业首个主投主控电影成绩单的重要依据。2016年上半年阿里影业实现营业收入2.57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1022%。不过10倍收入增长的背后,主要源自于该公司互联网宣传业务的贡献。其中互联网宣传发行业务收入高达2.1亿元,占到上半年阿里影业总收入的81.62%。而备受外界诟病的内容制作收入仅有2152.3万元,占上半年总体收入的8.37%左右,几乎是发行业务的十分之一。
复星医药建全产业链航母 将迎业绩释放期
复星医药(02196)28日公布了2016年前9个月业绩。数据显示,复星医药今年前9月实现营业收入约人民币106.38亿元(单位下同),同比上升17.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1.77亿元,同比上升15.12%;基本每股收益0.94元,同比上升14.63%。
复星集团唯一医药上市平台
复星医药专注现代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战略性地覆盖研发制造、分销及终端等医药健康产业链的多个重要环节,形成了以药品研发制造为核心,同时在医药流通、医疗服务、医学诊断和医疗器械等领域拥有领先的市场地位,在研发创新、市场营销、并购整合等方面形成竞争优势的大型专业医药健康产业集团。复星医药于1998年上市,前身是1994年成立的复星实业。
复星医药上市之后,于1999-2004年间先后收购了诊断产品领域的复星长征,仿制药生产企业药友制药、桂林南药和万邦医药,并于2003年与中国医药集团共同投资设立了国药控股。通过一系列的并购和投资,公司确立了医药产业这一长期的发展方向,并于2004年底更名为复星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制药板块占复星医药的收入比例最大,核心产品壁垒较高,其中优帝尔、优立通、青蒿琥酯2016年有望取得6、3、5亿元以上的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0%、100%和40%。
药品研发即将步入收获期
统计显示,2016年上半年,复星医药共投入研发资金4.89亿人民币,比2015年涨了37.06%。其中,药品制造与研发板块的研发费用为人民币2.43亿元,占药品制造与研发板块业务收入的5%。
大力研发同样带来了很可观的回报,到今年上半年为止,复星医药拥有在研新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及疫苗等项目172项,仅今年上半年,就有22个产品获得临床批件。其中,药品制造与研发板块专利申请达37项,包括美国专利13项、PCT申请2项;获得专利授权13项,均为发明专利。
复星医药的研发投入长期位于行业前2名,单抗药研发方面稳居内地行业第一梯队,其中利妥昔、曲妥珠单抗类似物研发进度国内领先,预计于2018、2020年前上市,阿达木、贝伐珠单抗类似物预计2022年前上市,且均有望成长为10亿元重磅药物。从创新药的实现路径上来看,复星医药这个模式是有自己的特色的。目前,复星医药正在持续完善“仿创结合”的药品研发体系,在小分子化学创新药、大分子生物类似药、高价值仿制药、特色制剂技术等领域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
起航千亿市值之旅
目前,中国的医药行业仍然处在幼儿阶段,中国最大创新药公司的市值也不到1000亿人民币,而世界排名前20医药公司的市值约5000-15000亿人民币。复星医药正在全产链布局和强大的外延并购能力方面,与强生的战略具有较强的相似之处,具备成为中国医疗航空母舰的潜质。
自从2003年左右进入医药领域以来,复星医药借助并购整合之力,一直快速扩张。此外,公司是行业中国际化战略实施时间最早且执行程度最为深入的标的之一,随着国际化战略的层层深入,公司的长期发展空间正被逐步打开。
据悉,2015年,复星医药领投,收购了Ambrx。Ambrx也成为中资在海外收购高水平创新型生物技术公司的第一个案例。2016年7月,复星医药以12.6亿美元收购了印度制药企业Gland Pharma。这个收购成功,意味着复星形成了对中国,印度、美国几个核心国家的一体化布局,实质上获得了进入欧美市场的通行证;意味着中国相对美国企业有较强的研发和制造成本优势,意味着复星离强生又进了一步。
医疗服务将迎业绩释放期
此外,未来10年,每年约2000万人进入退休年龄,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随着人均收入的持续提高,无论是医疗人次还是单次费用大概率都会持续增长,药品控费对于挤掉不合理部分有作用,但是改变不了中国医疗开支持续增长和对医疗服务需求上升的趋势。
复星医药将医疗服务业务作为长期战略重点,不断扩大的医院规模、强大的整合能力及旗下医院间的协同效应,公司有望成长为中国的HCA。截止至6月30日,公司核定床位3018张;在建及待并表的床位近7000张,有望于3年内全部实现运营及并表。预计复星国际该板块2017年起将迎来业绩释放期,16/17/18年收入增速有望超过15%/25%/25%。
估值存在较大修复空间
中信证券认为,截止到2016年10月21日,复星医药的PE(TTM)和PE(扣非,TTM)分别为20X和28X,显著低于中信医药指数和中信化学制剂指数的46X和42X,其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市场对于多元化公司竞争力的担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市场对于公司是医药PE企业的认知依然较为普遍。
复星医药具备药、械、分销和医疗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在未发生大型并购的情况下,公司2014、2015、2016H1扣非净利润增速达29.7%、24.4%和26.8%,因此,复星医药是一家具有强大整合能力的医药企业,而非PE公司,这一点理应在估值上有所体现。此外,复星医药的A股对H股溢价率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说明投资者看好复星医药的发展前景。
湖北1.05GW光伏电站获国家补贴指标 信义光能超50万KW入列
10月30日,湖北省能源局公布了《列入2014年和2015年规模指标内光伏电站的通知》。根据通知显示,此次共计23个光伏电站,装机规模1.05GW项目获得国家补贴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该省将信义光能(00968)红安七里坪(二期)50MWp农业产业园光伏电站等9个项目50.5万千瓦列入2015年规模指标中。被列入2015年光伏电站调增规模指标目录的有同景新能源(08326)宜城王集20WP设施农业光伏电站。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湖北省2014年、2015年光伏电站剩余规模指标调整分配的原则,湖北能源局对2016年6月30日前已并网的光伏电站并网情况进行了现场核查。
据悉,湖北省2014年光伏发电规模指标40万千瓦,2015年光伏电站规模指标50万千瓦,2015年下半年光伏电站调增规模指标15万千瓦,共计105万千瓦。此外,根据核查结果,该省2014年和2015年规模指标分配中,还有湖北晶星公司随州高新区淅河30MW光伏电站等10个项目共40万千瓦列入2014年规模指标中。将齐星集团随县万和100MW农光互补光伏电站等4个项目15万千瓦列入2015年调增规模指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