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政策*
 查看往期
第3679期 2016-10-31(与您相约每周一、周三、周五)

主编点评

【本期主编】:张宏伟

10月28日,隔夜美股收跌。恒生指数早低开0.19%,开盘后跌幅收窄,上午10时前开始倒升,最高涨25点,高见23157点,其后由升转跌,最高跌逾百点,午后港股跌幅扩大,失守23000点,截止收盘,恒生指数跌0.77%,报22954.811点,国企指数跌0.97%,报9515.320点,红筹指数跌0.82%,报3789.330点。

资金方面,截止港股收盘,港股通净买入5.87亿元,剩余额度99.13亿元,余额占额度比为95.0%。沪股通净卖出2.14亿元,剩余额度132.14亿元,余额占额度比为101.6%。

分析认为,港股短期内仍处上落市格局,23600点有很大的阻力。大市仍未有条件向上突破,或需待美国总统大选过后,甚至到11月中,再配合“深港通”落实开通日子,才会有较理想的升幅。由于港股近日都有一定的调整,预料恒指短线内可能出现一些技术反弹。

今日头条

港股向上突破仍需条件 短期或有技术反弹

QQ截图20161030200449.png

10月28日,隔夜美股收跌。恒生指数早低开0.19%,开盘后跌幅收窄,上午10时前开始倒升,最高涨25点,高见23157点,其后由升转跌,最高跌逾百点,午后港股跌幅扩大,失守23000点,截止收盘,恒生指数跌0.77%,报22954.811点,国企指数跌0.97%,报9515.320点,红筹指数跌0.82%,报3789.330点。

个股方面,华润电力跌3.42%,报12.98元,领跌蓝筹。地产股下跌,信和置业跌1.05%,华润置地跌1.93%,九龙仓集团跌0.95%。

资金方面,截止港股收盘,港股通净买入5.87亿元,剩余额度99.13亿元,余额占额度比为95.0%。沪股通净卖出2.14亿元,剩余额度132.14亿元,余额占额度比为101.6%。

消息面上,美国第三季度GDP按年率计算环比增长2.9%,好于前一季度1.4%的增速,并创下2014年第三季度以来最快增速。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一利好经济数据将支持美联储在年底加息。

耀才证券郭思治认为,恒指28日早低开44点至23088点,其后一直在此水平左近反覆,市况既不明,成交金额自当萎缩。事实上,大市过去三个交易日虽见较明显的回落,但成交金额平均只有500-600亿元,表示大市虽呈欲试底之形态,但沽压却不明显。或者,近两日之跌市,只是因即月期指已到转仓及结算等所致,一般而言,当相关活动结束后,大市应该会渐见明朗。

讯汇证券行政总裁沈振盈指出,港股短期内仍处上落市格局,23600点有很大的阻力。大市仍未有条件向上突破,或需待美国总统大选过后,甚至到11月中,再配合“深港通”落实开通日子,才会有较理想的升幅。由于港股近日都有一定的调整,预料恒指短线内可能出现一些技术反弹。

热点聚焦

周一热门港股聚焦

金隅股份:9.21亿元中标海口市西海岸新区房地产项目


金隅股份(02009)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海口大成置业有限公司于2016年10月27日通过拍卖出让方式取得海口市西海岸新区南片区新区 B7203、B7205、B7301   地块。

据悉,项目用地面积约11.72万平方米,规划容积率面积约23.45万平方米,成交总价约9.21亿元。公告称,土地用途为二类居住用地。公司目前拥有该项目 100%权益。




心连心化肥:拟投资建设江西复合肥项目及新疆三聚氰胺二期项目


中国心连心化肥(01866)公告称,该集团拟于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矶山化工园区投资约人民币1.2亿元,建设一组年产30万吨的复合肥装置,预计该项目建设须时约1年。

该集团拟通过该项目先行小幅试探华南市场,以便为将来扩张产能,提高华南市场份额及实施该集团建设南方基地的战略佈局做好准备。



凤凰医疗:12.4亿港元购惠州医院60%及杭州医院70%股权


凤凰医疗(01515)公告称,于2016年10月28日,该公司附属益生永信(北京)商贸有限公司(买方)向中信医疗健康产业集团(卖方)收购中信惠州医院60%股份及杭州整形医院70%股份,总代价12.4亿港元,按每股9.5港元,发行1.31亿股代价股份支付,占扩大后股本13.54%。



同佳健康:就妇幼健康业务与爱视集团订立战略合作协议


同佳健康(00286)公告称,于2016年年10月28日,该公司与爱视集团,连同该公司称为“协议方”订立一份无法律约束力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涉及(包括但不限于)协议方之间的业务及市场合作,有效期1年。



鼎丰集团控股:拟斥资7000万元购基金公司的6.25%股权


鼎丰集团控股(06878)公告称,于2016年10月28日,该公司附属赣州市问鼎商务谘询有限公司(买方)与福建省鼎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卖方)订立股权转让协议,买方将收购中南成长(天津市)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的6.25%股权,代价人民币7000万元。



东江环保: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涨92%至1.74亿元


东江环保(00895)发布2016年第三季度业绩,实现营业总收入约人民币6.96亿元(单位下同),同比增加10.13%;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1.74亿元,同比上升91.98%;基本每股收益 0.2元。

预计2016年年度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3.99亿-4.99亿元,同比增长20%至50%。




深港通即将落地 两地次新股各有所“好”

2016-10-30_205116.png

深港通相关的业务细则以及全网测试于近期陆续推出。市场预计,深港通将在11月中下旬开通。港股分析人士叶辉认为,随着互联互通机制的完善,无论是国内A股市场,还是香港市场,其投资地位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上升。

两地新股制度大为不同

与A股尚未完全市场化的发行制度相比,香港市场股票发行制度已趋于完善,市场规范和法律法规也与国际市场接轨。两地的新股发行制度无论在发行审核制度还是发行定价制度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同。

首先,在新股审核方面,香港市场早已实施注册制。区别于A股的审核制,香港的证券监管机构在新股上市审核时仅做合规性审查而非A股的实质性审查。具体而言,IPO发行人向证监会和联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但证监会仅保留否决权,审核权下放至联交所。至于审核的内容方面,监管机构仅要求公司充分披露信息,并不对公司的经营情况做实质性的判断,这意味着质地再差的公司,只要依法充分披露信息,也是可以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

其次,尽管A股新股发行已采用询价制度,但是由于当前资本市场仍处在向注册制过渡的改革阶段,新股发行仍存在诸如23倍发行市盈率窗口指导等非市场化的行为,因而A股的询价制度并未完全发挥其应起到的价格发现职能。香港市场采取累计投标与公开认购相结合的发行定价制度,通过供需双方的相互博弈来确定某只股票的最终发行价格。

两地审核制度以及定价制度的差异使得我们必须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

与A股打新稳赚不赔相比,香港新股上市后出现破发的概率较高。根据统计,截至10月28日,今年香港上市的新股达88只,其中60只新股今年的涨幅为负,而A股自2014年实行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以来首日均是一字涨停,即便经过长期交易后也没有出现破发情形。这主要与香港新股定价更合理,以及注册制下新股质地参差不齐有较大关系。

较高的破发率对应的是较高的中签率。根据统计,香港新股中签率平均高达10%,部分新股甚至可以达到100%的中签率。比如在今年上市的新股中,由于市场成交较为冷清,包括浙商银行、天津银行等在内的新股中签率都达到了100%,这和A股动辄万分之几的中签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互联互通下的次新机遇

随着深港通的开通,大陆与香港两地的互联互通机制初步建立。短期上,考虑到深港通的预期经过较长时间的消化,股价已有所反应,预计开通后并无大的机会可供套利,建议重点关注长期资产配置逻辑下相关次新股的投资机会。

A股方面,根据深交所发布的《深圳证券交易所深港通业务实施办法》及其解读,深股通的标的股票涵盖了部分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公司。与沪股通标的相比,深股通标的凸显了新兴行业集中、成长特征鲜明的市场特色。根据相关原则,次新股中有49只品种将纳入深股通的范围当中。港股方面,港股通的标的将从之前的恒生综合大型、中型指数成分股扩大到符合一定市值标准的恒生综合小型指数成分股,这当中也有近40只是2014年以后上市的次新股。

在上述背景下,港股中估值更低的成长股和蓝筹股,以及A股中民营企业龙头将在长期资产配置中受益。一方面,由于A股的流动性更好,同时市场相对不开放,因此成长股往往存在较大的估值溢价。随着具有估值优势的香港小型成长股的开放,套利资金从A股成长股流向港股成长股是长期趋势。与此同时,对于部分金融类大盘蓝筹股,其更低的估值水平意味着更高的股息回报,这类品种对于追逐股息回报的险资而言更有投资价值。另一方面,大多数国内各领域的龙头已在A股上市,尽管这些公司市值较大,缺乏国内投资者所追捧的“弹性”,但对于香港等海外投资者而言,这类增长稳定、有较好基本面的龙头公司往往更能受到他们的青睐。两地投资者偏好以及两地市场结构的不同决定了我们需要从不同的逻辑进行配置。

掘金AH股价差 投资者需要注意这三件事

2016-10-30_211345.png

AH股溢价指数从2016年年初至今不断收窄,最高为2016年1月21日的148.84点,最低位为2016年9月22日的117.21点,也就是A股对港股溢价最高到最低由48.84%收窄至17.21%,粗略计算,年初至今AH股溢价指也收窄了20%左右。智通财经陈嘉林撰文指出,一方面,A股在2015年中至2016年初的几次暴跌之后元气大伤、持续萎靡,内地资金转战港股;另一方面,H股在全球负利率环境、人民币持续贬值、深港通利好等综合因素的催化下,走出了一波上升行情,AH股标的也从中受益。

具体而言,2016年首个交易日(1月4日),所有87只AH股中,有60只A股较H股溢价率超50%,有35只溢价率超100%,13只超200%,最高溢价为610.42%,平均溢价108.15%,仅有4只股票的A股价格较H股有小幅折价。截至10月27日收盘,全部A+H股共91只,剔除有停牌的4个股,这87只股票中,溢价超100%的股票数量降为21只,超50%的将为54只。最高溢价和平均溢价分别降为362.4%和91.25%。而A股价格较H股有折价的股票上升至5只。

在AH溢价指数收窄的过程中,智通财经分析发现两个明显的动态现象:(1)溢价高的个股波动更大;(2)盘子小的个股波动较大。此外,还有两个静态的现象:(1)盘子越小,A股对港股的溢价越高;(2)两地均是“新经济”板块估值明显高于“老经济”板块,但A股的新经济板块估值更高。

对于同一家上市公司其A股和H股的股价差别,港交所曾公开发表《香港市场股价“偏低”之迷思》探讨成因,其中包括市场特性、市场制度、上市公司行业组成、投资者结构和投资者偏好、流动性等方面的差异。港交所总裁李小加也曾指出,随着沪港通、深港通等互联互通机制的推出和完善,两地资金互通力度将加大,有望使得两地的流动性与投资者结构方面的差异缩小,从而导致估值差异收窄。

那么AH股差价最终会否消失呢?正如上述因素无法一致化,两地的监管和市场制度差异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逐步缩小,使得两地定价差异还会继续存在。深港通已经呼之欲出,接下来AH股股价如何波动虽然尚难以准确预测,但沪港通开通前后的历史数据,也许能够提供短期内的投资指引。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梳理:

短期内AH溢价指数会不会继续收窄?

在沪港通开通之前,不少机构建议投资者关注相对于A股价格较低的H股,其投资逻辑是:A+H股两地上市的股票,理论上应该同股同价,AH股价差会逐渐缩小。但是,统计数据显示,沪港通开通后一周年,AH溢价指数从99.68上升到128.55,正好与预期相反。

市场普遍认为长期看深港通开车后AH股差会进一步收窄,但开通后的短期走势会不会延续今年以来的线性收窄局面,也许还是个问号,也有可能短期内会再一次出现反转。

蓝筹的“春天”会不会如期到来?

在沪港通开通之初,市场上就有“大盘蓝筹股的春天要来了”的声音。原因很简单,秉承价值投资的港资,更重视企业的基本面和业绩,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的大盘蓝筹股,也会得到港资的青睐。但事实上,在沪港通开通前后,大盘蓝筹股的表现并未跑赢行业平均水平。

广发证券研报显示,沪港通宣布后3个月内,A股市值5000亿元以上的大盘股走势最优,但3个月后,市值在100亿元以下的沪股通股票反而表现更好。而在沪港通正式开通后,表现最好的一组则是市值在500亿至1000亿元之间的股票,该区间股票表现远超行业平均水平;5000亿元以上的股票开通后3个月内则勉强在行业平均水平附近波动,股市大跌前后则远不如行业平均水平。换句话说,并不是市值越大,越容易得到港资青睐。

不过,与A股市场上相反,港股市场大蓝筹表现却“如沐春风”:在港股通开通后3个月内,累计涨幅超过10%的股票有25只,超30%的有7只,最多累涨44.26%。而这25只股中(银行7家,保险4家,证券2家,地产2家);市值超过1000亿的有6家,市值500亿以上的10家,而市值100亿一下的仅仅2家。

累计下跌超过30%的有6家,最多累跌37.19%,市值均低于100亿,来自化学、医药和工业板块。

深港通正式开通时利好会不会出尽?

2014年11月10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共同宣布,批准沪港通于2014年11月17日启动。当时在消息刺激下,恒指和上证指数都走高,而作为直接受益于沪港通的AH股也表现抢眼,当天84只AH股中, A股共有78只上涨,涨幅超过5%的有7只,涨停封板的仅1只; H股明显更加受益,共71上涨,涨幅超过5%的有37只,涨幅超过10%的有13只,其中最大涨幅达到28.81%。

但是11月17日沪股通正式开通时,AH股却由于“利好出尽”表现萎靡,A股当天上涨32只,涨幅最大仅3.23%,下跌个股51只,跌幅最大的为4.61%。H股表现更是惨淡,仅3只股上涨,涨幅最大的仅3.74%,下跌80只,跌幅超过5%的有27只,跌幅最大13.92%。因此,在市场已经对深港通有充分预期的情况下,必须小心政策落地后利好出尽。

公司新闻

阿里影业吹响总攻号角 复星医药迎业绩释放期

2016-10-30_214622.png

《摆渡人》参战贺岁档 阿里影业吹响总攻号角

张嘉佳的小说《摆渡人》终于将在今年的12月23日正式登陆剧院银幕。2015年8月,阿里影业(01060)曾对外宣布公司业务调整,按照互联网公司的模式聚焦为四大板块:内容制作、互联网宣发、娱乐电商、国际业务。智通财经指出,然而这一消息宣布后很长一段时间,阿里影业都仅在互联网发行、娱乐电子商务、国际业务方面进行布局,在内容制作方面披露的实质性进展不多。因此,《摆渡人》应是阿里影业眼下最为重要的一个项目之一。因为自阿里影业从2014年脱胎于文化中国诞生以来,虽然参与投资、发行过的国内外电影数量庞大,但是没有一部称得上是阿里影业的自家电影。

《摆渡人》2016年参战内地贺岁档,将检验阿里影业成立后启动的首个电影项目,也宣告阿里影业内容制作业务在布局两年后的全面启动。内容制作是电影产业的核心,是大电影这场持久战最关键的一块阵地。阿里影业的作战策略是先占领周边形成包围,最终发起进攻。在内容制作方面,阿里影业可以说是从零起步,这也是为什么阿里影业前两年并没有大张旗鼓地推进内容制作业务,而是围绕周边不断投资布局。而中国电影行业并不缺一家擅长内容制作的公司,缺乏的是一家能够连接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平台型公司。

阿里影业的自我定位是一家基于互联网的娱乐影视公司。因此,回顾阿里影业这两年的发展,可以发现几乎全与连接有关,收购粤科是连接第三方票务平台和线下影院,淘宝电影是连接影院和消费者,娱乐宝是连接明星、电影和粉丝,娱乐电商是连接电影和商家、消费者,国际业务是在连接海外电影公司和中国电影市场。此外,阿里系还先后入股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并全资收购优酷土豆。

通过两年多的布局,阿里影业以及阿里系已经基本完成了从内容制作、线下发行、线上售票平台、线下影院、娱乐电商的全产业链布局。随着《摆渡人》上映,阿里影业的内容制作业务由起步阶段进入成长阶段,从目前来看可以大致归纳为三个方向:首先是联合国内公司。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阿里影业公布了《激荡三十年》、《征途》等17部影视剧的制作计划,这将是阿里影业未来几年的内容制作的主力。其次是引入海外资源。阿里影业与海外的大公司(Skydance、Amblin Partners)、大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都陆续达成合作,共同开发面向全球市场的电影项目。第三是发掘培养新人。阿里影业A计划今年先后投资了《在码头》、《酥油》等新人导演的作品,在行业内发掘新鲜面孔,培养有潜力的新导演、新团队,作为内容制作业务的有益补充。

作为一家以“全产业链平台”为目标的公司,阿里影业在内容制作上并不需要追求“量”,而是需要一个“爆款”,向电影行业证明按照全产业链平台的优势,然后才有机会和资本去和博纳、光线、华谊这样的老牌电影公司去谈,如何联手将中国电影市场做大,而《摆渡人》很有可能就是这样一个“爆款”。

可以预见到的是,《摆渡人》电影的票房、口碑、排片率、发行策略、制作水准等每一个环节都将成为定义阿里影业首个主投主控电影成绩单的重要依据。2016年上半年阿里影业实现营业收入2.57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1022%。不过10倍收入增长的背后,主要源自于该公司互联网宣传业务的贡献。其中互联网宣传发行业务收入高达2.1亿元,占到上半年阿里影业总收入的81.62%。而备受外界诟病的内容制作收入仅有2152.3万元,占上半年总体收入的8.37%左右,几乎是发行业务的十分之一。

复星医药建全产业链航母 将迎业绩释放期

复星医药(02196)28日公布了2016年前9个月业绩。数据显示,复星医药今年前9月实现营业收入约人民币106.38亿元(单位下同),同比上升17.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1.77亿元,同比上升15.12%;基本每股收益0.94元,同比上升14.63%。

复星集团唯一医药上市平台

复星医药专注现代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战略性地覆盖研发制造、分销及终端等医药健康产业链的多个重要环节,形成了以药品研发制造为核心,同时在医药流通、医疗服务、医学诊断和医疗器械等领域拥有领先的市场地位,在研发创新、市场营销、并购整合等方面形成竞争优势的大型专业医药健康产业集团。复星医药于1998年上市,前身是1994年成立的复星实业。

复星医药上市之后,于1999-2004年间先后收购了诊断产品领域的复星长征,仿制药生产企业药友制药、桂林南药和万邦医药,并于2003年与中国医药集团共同投资设立了国药控股。通过一系列的并购和投资,公司确立了医药产业这一长期的发展方向,并于2004年底更名为复星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制药板块占复星医药的收入比例最大,核心产品壁垒较高,其中优帝尔、优立通、青蒿琥酯2016年有望取得6、3、5亿元以上的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0%、100%和40%。

药品研发即将步入收获期

统计显示,2016年上半年,复星医药共投入研发资金4.89亿人民币,比2015年涨了37.06%。其中,药品制造与研发板块的研发费用为人民币2.43亿元,占药品制造与研发板块业务收入的5%。

大力研发同样带来了很可观的回报,到今年上半年为止,复星医药拥有在研新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及疫苗等项目172项,仅今年上半年,就有22个产品获得临床批件。其中,药品制造与研发板块专利申请达37项,包括美国专利13项、PCT申请2项;获得专利授权13项,均为发明专利。

复星医药的研发投入长期位于行业前2名,单抗药研发方面稳居内地行业第一梯队,其中利妥昔、曲妥珠单抗类似物研发进度国内领先,预计于2018、2020年前上市,阿达木、贝伐珠单抗类似物预计2022年前上市,且均有望成长为10亿元重磅药物。从创新药的实现路径上来看,复星医药这个模式是有自己的特色的。目前,复星医药正在持续完善“仿创结合”的药品研发体系,在小分子化学创新药、大分子生物类似药、高价值仿制药、特色制剂技术等领域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

起航千亿市值之旅

目前,中国的医药行业仍然处在幼儿阶段,中国最大创新药公司的市值也不到1000亿人民币,而世界排名前20医药公司的市值约5000-15000亿人民币。复星医药正在全产链布局和强大的外延并购能力方面,与强生的战略具有较强的相似之处,具备成为中国医疗航空母舰的潜质。

自从2003年左右进入医药领域以来,复星医药借助并购整合之力,一直快速扩张。此外,公司是行业中国际化战略实施时间最早且执行程度最为深入的标的之一,随着国际化战略的层层深入,公司的长期发展空间正被逐步打开。

据悉,2015年,复星医药领投,收购了Ambrx。Ambrx也成为中资在海外收购高水平创新型生物技术公司的第一个案例。2016年7月,复星医药以12.6亿美元收购了印度制药企业Gland Pharma。这个收购成功,意味着复星形成了对中国,印度、美国几个核心国家的一体化布局,实质上获得了进入欧美市场的通行证;意味着中国相对美国企业有较强的研发和制造成本优势,意味着复星离强生又进了一步。

医疗服务将迎业绩释放期

此外,未来10年,每年约2000万人进入退休年龄,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随着人均收入的持续提高,无论是医疗人次还是单次费用大概率都会持续增长,药品控费对于挤掉不合理部分有作用,但是改变不了中国医疗开支持续增长和对医疗服务需求上升的趋势。

复星医药将医疗服务业务作为长期战略重点,不断扩大的医院规模、强大的整合能力及旗下医院间的协同效应,公司有望成长为中国的HCA。截止至6月30日,公司核定床位3018张;在建及待并表的床位近7000张,有望于3年内全部实现运营及并表。预计复星国际该板块2017年起将迎来业绩释放期,16/17/18年收入增速有望超过15%/25%/25%。

估值存在较大修复空间

中信证券认为,截止到2016年10月21日,复星医药的PE(TTM)和PE(扣非,TTM)分别为20X和28X,显著低于中信医药指数和中信化学制剂指数的46X和42X,其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市场对于多元化公司竞争力的担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市场对于公司是医药PE企业的认知依然较为普遍。

复星医药具备药、械、分销和医疗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在未发生大型并购的情况下,公司2014、2015、2016H1扣非净利润增速达29.7%、24.4%和26.8%,因此,复星医药是一家具有强大整合能力的医药企业,而非PE公司,这一点理应在估值上有所体现。此外,复星医药的A股对H股溢价率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说明投资者看好复星医药的发展前景。

湖北1.05GW光伏电站获国家补贴指标 信义光能超50万KW入列

10月30日,湖北省能源局公布了《列入2014年和2015年规模指标内光伏电站的通知》。根据通知显示,此次共计23个光伏电站,装机规模1.05GW项目获得国家补贴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该省将信义光能(00968)红安七里坪(二期)50MWp农业产业园光伏电站等9个项目50.5万千瓦列入2015年规模指标中。被列入2015年光伏电站调增规模指标目录的有同景新能源(08326)宜城王集20WP设施农业光伏电站。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湖北省2014年、2015年光伏电站剩余规模指标调整分配的原则,湖北能源局对2016年6月30日前已并网的光伏电站并网情况进行了现场核查。

据悉,湖北省2014年光伏发电规模指标40万千瓦,2015年光伏电站规模指标50万千瓦,2015年下半年光伏电站调增规模指标15万千瓦,共计105万千瓦。此外,根据核查结果,该省2014年和2015年规模指标分配中,还有湖北晶星公司随州高新区淅河30MW光伏电站等10个项目共40万千瓦列入2014年规模指标中。将齐星集团随县万和100MW农光互补光伏电站等4个项目15万千瓦列入2015年调增规模指标中。

大行点金

瑞信:中国平安前九月业绩强劲 目标价升至51.8元

大行点金

瑞信:中国平安前九月业绩强劲   目标价升至51.8元

瑞信发表研报表示,将中国平安(02318)目标价,由49元升至51.8元,评级重申“跑赢大市”。

瑞信称,中国平安前九个月净利润同比升17%至565亿元人民币,已达全年盈测的96%,每股资产净值按季升4%,保险业务表现强劲。并上调对公司每股盈测4-6%,至3.43元人民币 、3.81元人民币及 4.3元人民币。

瑞信预计中国平安2016年-2018年盈利分别为627.31   亿元人民币、696.31亿元人民币及 786.03亿元人民币。

大摩:ASM太平洋半导体资本开支复苏及新业务增长   目标价升至90元

摩根士丹利发表报告表示,ASM太平洋(00522)受益于半导体行业资本开支复苏及新业务增长,股本回报率(ROE)改善将支持估值重估,评级由“中性”提升至“增持”,目标价由60元升至90元,相当于2017年预测市账率4倍,轻微低于该公司4.3倍的长期平均数。

该行认为,半导体行业渐走出困境,需求获改善,相信资本开支将于未来数年进入上行周期。新业务方面,用于双镜头的CIS组装产品将是增长亮点。由于苹果iPhone 7 Plus已采用单镜头设计,预计安卓(Android)阵营明年亦会推出双镜头产品,预期明年对焦设备销量将获高单位数增长。

另大摩称,公司毛利率将持续改善。该行上调ASM太平洋2017及2018年盈利预测分别14%及20%,预计ROE由2015年的12%,提升至2017年的逾20%。

美银美林:中国人寿估值较低 评级“买入” 目标价看高至25.47元

美银美林报告表示,中国人寿(02628) 前九个月盈利下跌60%,是意料之内,因上周集团已发盈警,不过在第三季低基数效应下,盈利将有所复苏,该行认为复苏可持续至第四季。

该行称,虽然第三季报告并无披露新业务价值增长,但由于保费增长持续强劲(前九月同比增21%),因此维持新业务价值增长预测为38%,目前估值便宜,评级“买入”,目标价看高至25.47元。

摩通:建行第三季业绩符合预期 评级“增持” 目标价7.8元

摩通发表报告表示,建行(00939)第三季净利润升1.28%至604.25亿元人民币,符合该行预期。前九个月净利润为2016全年预测的84%。该行给予建行“增持”评级,目标价7.8元。

摩通称,建行第三季拨备前利润同比收窄4%,主要因净利差下跌了6个基点,其趋势与中行(03988)情况相似,属预期之内。

该行表示,建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3.37%,或为同行最高,按季提高31个基点;不良贷款余额及比率双双下跌,但减值拨备对不良贷款比率为148.78%,较监管要求水平150%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