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览财经研报】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万科事件”是政策的试金石,更是一个时代的“分水岭”,它意味着中国当前“理直气壮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强化行政主导地位、国有企业引导实体经济的“时代”。
市场融资能力最强的宝能毫无疑问是国资政治时代当中最弱的一方,因而“做优做强做大”的国有企业改革最新表态实际上已经对宝能做了“败北”的宣判。万科注定“姓公”,“姚员外”不能得逞。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理直气壮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
◆首先,去产能主要去的是“民营企业”的产能,而,加强国有企业对这些行业的“集中度”。同时,供给端收缩,资源类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有企业利润改善。
◆其次,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主要是修复国有企业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于是,决策层陆续推出“市场化债转股”、“鼓励发展股权融资”等为国有企业去杠杆,预计后续国有企业“去杠杆”政策还会进一步推出。
◆此外,国有企业大多涉足传统领域,而这些领域近几年大多又不景气,因而转向“大金融和房地产”,从而不仅导致了中国经济的“脱实向虚”还延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那么,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的重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理直气壮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
2018年12月16日谢幕的“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而,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9日召开会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推进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基础性关键性改革,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从最近两次重量级别的会议可以看出,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线依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然而,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就是中国的“国企病”,可以说“三去一补一降”做大的受益者是“国有企业”。
◆去产能主要去的是“民营企业”的产能,加强国有企业对这些行业的“集中度”。供给端收缩,资源类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有企业受益。
如下图所示,博览研究员发现,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主要去的是“民营企业”产能,而国有企业在这些行业的集中度显著提高。

以钢铁行业为例,工信部之前在《钢铁产业调整政策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中就提出:到2025年,前十家钢铁企业(集团)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不低于60%,形成3-5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以及一批区域市场、细分市场的领先企业。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表示,预计2020年,我国将形成一批5000万吨以上规模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4-6家3000万吨级别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具有冶炼产能的钢铁企业数量明显减少,规模前十的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总产量的50%左右。
在民营企业作为“去产能”的主体之时,国有企业还可以适当的增加产能。据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在《经济新常态钢铁大调整》报告指出,新增产能超出预期,宝钢湛江1000万吨、武钢防城港920万吨项目陆续投产,预计未来两年国内将增加7827万吨产能。
总之,根据国家供给侧改革“去产能”产业结构目标以及2016年去产能的结果来看,“去产能”的结果是国有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提高,这与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理直气壮做大做优做强国有企业”直接相关。“去产能”有利于国有企业“做大”。
与国有企业市场占有率提高相对应的,那些没有被“去产能”的国有企业同时还受益于价格的上涨对利润表的修复(比如今年煤炭、钢材价格的暴涨)。煤价大涨致煤企大面积扭亏近七成上市煤企业绩预喜。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1月,国企累计利润增速反超私企,这是2004年至今除2009年“4万亿”期间外首次。1-11月,国企累计利润增速8.2%,较前值回升3.4个百分点,为2014年以来的最高增速;私企累计利润增速5.9%,已连续三个月创年内新低。
2017年1月4日午间,*ST神火公布业绩预盈公告,预计公司2016年度业绩扭亏为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亿元。2015年同期,*ST神火因全年度巨亏16.73亿元而触发连续两年净利润亏损的警戒线,由此被“披星戴帽”。而,2016年的“扭亏为盈”有望使得这家企业“摘星”。
同样的,兴业证券指出,自钢价去年年底触底以来,今年出现了显著的反弹。预计今年钢企全年业绩较去年显著好转几成定局,大部分钢企都将扭亏为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去杠杆”。我国高杠杆率主要集中在非金融国有企业。
根据中国社科院的测算,截至2015年底,金融部门、居民部门、包含地方融资平台的政府部门以及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分别为21%、40%、57%和156%。另据统计,2015年末我国国有企业负债占非金融企业整体负债的比例约70%。可见,我国高杠杆率主要集中于非金融国有企业。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主要是修复国有企业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于是,决策层陆续推出“市场化债转股”、“鼓励发展股权融资”等为国有企业去杠杆,预计后续国有企业“去杠杆”政策还会进一步推出。
◆国有企业承担着“补短板”的重任。
国有企业缺乏创新动力,不务正业,不仅阻碍了中国经济的“产业转型”还加剧了中国经济的“脱实向虚”。国有企业,一方面,其主打业务效益不振。“不务正业”的首先领域是“房地产”和“金融业”。因为在当前中国实体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两个经济部门相对收益最高。
房地产业门槛低、成本低、获利高,几乎稳赚不赔。再加上,国有企业融资、拿地等方面的优势,更容易在该行业“做大”。今年以来,各地频繁爆发的大型地王均以央企和国企居多。
既然有如此不动脑、不费力的项目差事可以赚个满盆钵,为何还要“思进取”费力去搞“产业结构转型”呢?
在金融行业,国有更容易获得低价资金取得“资金规模”优势,同时因背靠“国家”更容易获得“信息”上的“优势”,玩起“空手套白狼”的“游戏”,赚取丰厚的利润,因而,为何非得要花心力去认真干实体呢?
总之,国有企业大多涉足传统领域,而这些领域近几年大多又不景气,因而转向“大金融和房地产”,从而不仅导致了中国经济的“脱实向虚”还有延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那么,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的重心。
◆总之,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去产能”、“去杠杆”、“补短板”的目标最终受益均是“国有企业”,有利于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理直气壮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背景下,万科注定“姓公”,“姚员外”不能得逞
◆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前提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理直气壮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是政府更加突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后者(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前者(“市场对资源起决定性作用”)统治的体现。
在万科股权争夺战当中,华润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直面“理直气壮、做大做强”的政策诉求,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市场上还在关注的“宝万之争”,实际上已经早就演变成了“宝华之争”——民资与国有资本的斗争!据中国基金报报道,有消息称,尽管王石一直没有“搞定”傅育宁(让华润重回万科大股东地位),但好在华润已将有关万科股权的谈判权上交国务院国资委。也就是说,谈判桌上,宝能系面对的是一个更为强势的“对手”。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万科事件”是政策的试金石,更是一个时代的“分水岭”,它意味着,在当前加强国企对实体经济的“牵引”作用,强化行政主导地位的“时代”,以万科、格力的股权之争为代表,强化行政力量(透过“国有资本”)对经济的主导,也正在加速当中!
市场融资能力最强的宝能毫无疑问是国资政治时代当中最弱的一方,因而在“做优做强做大”的国有企业改革最新表态面前,实际上已经对宝能做了“败北”的宣判。
总之,博览研究员认为,在“理直气壮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背景下,万科注定“姓公”,“姚员外”不能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