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政策*
 查看往期
第1780期 2017-03-10(与您相约每周一、周三、周五)

主编点评

【本期主编】:天天

《3月9日全球普跌,并不能给“周期回潮之争”画上休止符!》:博览研究员注意到,近期市场对本轮经济周期前景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争论乃至对立。博览研究员经过梳理分析,发现市场上大多数分析师对“周期改善”持较为悲观的态度,主要是因为行业格局、行业生态并未有明显改善、一季度中国已进入补库存最后阶段、未来基建难超预期、地产进入下行周期等因素;而方正任泽平作为看好“周期行情”的少数派,主要是认为短期内产能难以大量释放、地方政府换届和中央两会后有新一轮投资冲动。对于这些看法,博览研究员认为,目前市场上谈到的看空周期行业因素,都属于中长期因素。而目前中国经济既有前期经济数据持续改善的基础,又有未来政策的进一步发力,因此短期内,至少是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依然会延续平稳趋势,周期性行业仍不会“证伪”,相应地,市场也依然具备炒作空间。

《本轮国内市场周期复苏的“真正考验”在二季度而非一季度!》: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火热的周期行业相关投资机会,从源头上看是因为有着政策的驱动;而“周期行情”之所以能正式启动,持续发酵,则是因为有政策效果不断显现,经济数据持续走好、相关商品价格大涨“实证”所致;除此之外,更有诸如PPP落地加速、国企改革、一带一路等各项政策利好不断,不断催化“周期行情”。因此,博览研究员认为,对于“周期行情”来说,政策驱动依然存在下,那未来能否延续关键在于未来经济数据能否持续给出“实证”。 目前来看,短期内,至少是一季度,一季度宏观经济较大概率能保持平稳运行态势,政策所推动的“周期行情”还不会被证伪,而二季度则有较大的风险。如果二季度经济数据不及市场预期,政策效果乏力,那么“周期行情”也将大概率面临大幅调整。而这也意味着,相较于一季度,二季度风险可能会增加,但在没有明确答案之前,在一季度,随着“周期行情”上涨,投资者则应谨慎,注意逢高出货。

博览视点

3月9日全球普跌,并不能给“周期回潮之争”画上休止符!

【研究员】:陈果

结论:博览研究员注意到,近期市场对本轮经济周期前景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争论乃至对立。博览研究员经过梳理分析,发现市场上大多数分析师对“周期改善”持较为悲观的态度,主要是因为行业格局、行业生态并未有明显改善、一季度中国已进入补库存最后阶段、未来基建难超预期、地产进入下行周期等因素;而方正任泽平作为看好“周期行情”的少数派,主要是认为短期内产能难以大量释放、地方政府换届和中央两会后有新一轮投资冲动。对于这些看法,博览研究员认为,目前市场上谈到的看空周期行业因素,都属于中长期因素。而目前中国经济既有前期经济数据持续改善的基础,又有未来政策的进一步发力,因此短期内,至少是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依然会延续平稳趋势,周期性行业仍不会“证伪”,相应地,市场也依然具备炒作空间。

大宗商品.png

【博览财经研报】今天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3月9日,全球市场普遍下跌,尤其是此前热炒,近期呈现疲态、下行的周期行业品种,跌幅明显。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自2016年下半年起,市场上关于“周期”的争议就此画上句号?

博览研究员经过梳理分析,发现当前“正反”双方大致有如下分歧——

●市场上大多数分析师对“周期改善”持较为悲观的态度,主要是因为行业格局行业生态并未有明显改善、一季度中国已进入补库存最后阶段、未来基建难超预期、地产进入下行周期等因素;

●而方正任泽平作为看好“周期行情”的少数派,主要是认为短期内产能难以大量释放、地方政府换届和中央两会后有新一轮投资冲动。

对于这些看法,博览研究员则认为,目前市场上谈到的看空周期行业因素,都属于中长期因素。而目前中国经济既有前期经济数据持续改善的基础,又有未来政策的进一步发力,因此短期内,至少是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依然会延续平稳趋势,周期性行业仍不会“证伪”,相应地,市场也依然具备炒作空间。

当然,博览研究员认为,正如诸多市场机构所指出的,由于行业格局行业生态并未有明显改善、一季度中国已进入补库存最后阶段、未来基建难超预期、地产进入下行周期等因素,2017年宏观经济运行的风险依然较大,而如果去产能+国企改革+基建的政策推动效果一旦并达到市场的预期,那么“周期行情”将面临着大概率被证伪的可能。

“周期”之争已成为近期市场最关心的话题

相信最近市场最关心的话题就是,从去年下半年炒到今年的周期股,还能不能继续炒了。博览研究员注意到,近期市场对本轮经济周期前景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争论乃至对立。博览研究员经过梳理分析,整理了一些主流分析师的主要观点。

 

可以看到,大部分市场机构认为,当前周期性行业的持续改善依然存疑,对未来中长期宏观经济走势并不持乐观的态度。

博览观点:短期内周期改善难被“证伪”

但博览研究员认为,从上表可以看出,分析师对周期性行业看空,主要考虑到行业格局、行业生态并未有明显改善、一季度中国已进入补库存最后阶段、未来基建难超预期、地产进入下行周期等因素。

◆对于这些看法,博览研究员也比较赞同,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市场上看空周期行业的观点,都属于中长期因素。短期内,至少是一季度,当前宏观经济和周期行业的改善大概率将持续。

一方面,经济数据持续走好,很难在短期内有快速回落,市场依然具备炒作的空间。

中国2月官方制造业PMI51.6,预期51.2,前值51.3。PMI超预期上升,连续5月处于51%以上扩张区间

从分项来看,生产、新订单、新进出口订单、库存指数上升,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回落但仍在高位;

从行业上看,中游崛起,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PMI为53.3%和54.6%,分别高于制造业总体1.7和3.0个百分点,特别是装备制造业PMI为近三年的高点。

从企业类型上看,大企业扩张,集中度提升。2月大型企业PMI为53.3%,比上月升0.6个百分点。中型企业PMI为50.5%,比上月降0.3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位于临界点上。小型企业PMI为46.4%,与上月持平,继续位于收缩区间。

除此之外,当前生产依然旺盛,2月份国内挖掘机销量总量为14530台,同比增长297.65%,远超市场预期,同时也是挖掘机增速有数据跟踪历史以来的单月最高纪录。显然,这样“高涨”的经济数据,短期内难有大幅回落。

●另一方面,2017年去产能、国企改革、基建即使不会超出预期,但力度也在加大,因此对周期性行业的利好依然存在。尽管姜超指出,周期性行业集中度并没有实质性改善,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行业集中度不会明显降低,相应地短期内周期性行业可能遭遇到的负面影响也较小。事实上,2017年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未来决策层政策重点也依然在传统周期性行业。

综合来看,博览研究员认为,既有前期经济数据持续改善的基础,又有未来政策的进一步发力,短期内,至少是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依然会延续平稳趋势,周期性行业仍不会“证伪”,相应地,市场也依然具备炒作空间。

当然,博览研究员认为,正如诸多市场机构所指出的,由于行业格局行业生态并未有明显改善、一季度中国已进入补库存最后阶段、未来基建难超预期、地产进入下行周期等因素,2017年宏观经济运行的风险依然较大,而如果去产能+国企改革+基建的政策推动效果一旦并达到市场的预期,那么“周期行情”将面临着大概率被证伪的可能。

本轮国内市场周期复苏的“真正考验”在二季度而非一季度!

【研究员】:陈果 田文

结论: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火热的周期行业相关投资机会,从源头上看是因为有着政策的驱动;而“周期行情”之所以能正式启动,持续发酵,则是因为有政策效果不断显现,经济数据持续走好、相关商品价格大涨“实证”所致;除此之外,更有诸如PPP落地加速、国企改革、一带一路等各项政策利好不断,不断催化“周期行情”。因此,博览研究员认为,对于“周期行情”来说,政策驱动依然存在下,那未来能否延续关键在于未来经济数据能否持续给出“实证”。 目前来看,短期内,至少是一季度,一季度宏观经济较大概率能保持平稳运行态势,政策所推动的“周期行情”还不会被证伪,而二季度则有较大的风险。如果二季度经济数据不及市场预期,政策效果乏力,那么“周期行情”也将大概率面临大幅调整。而这也意味着,相较于一季度,二季度风险可能会增加,但在没有明确答案之前,在一季度,随着“周期行情”上涨,投资者则应谨慎,注意逢高出货。

【博览财经研报】博览研究员注意到,中国2月CPI同比意外跌至0.8%,创2015年1月来最低增速,同时2月PPI再度走高,同比7.8%,创2008年9月以来最高,CPI、PPI剪刀差陡增这是否意味着下游需求乏力下,未来中上游涨价将会快速回落

博览研究员还注意到,“特朗普行情”再次面临挑战,道指、标普连跌三日,油价重挫5%。这是否会给国内金融市场,尤其是前期涨幅加大的“周期行情”带来较大压力?

国内周期复苏的“真正考验”在二季度而非一季度

一季度,在宏观政策发力、经济数据不差(2月CPI增幅受到季节和基数效应而回落,市场在一月份就有预期)、去年四季度增速回升的惯性等因素的共振之下,周期行业的前景不会那么容易就被“证伪”;

真正的考验,很可能是在二季度公布一季度经济数据前后,彼时市场才有可能真正的“关心”这一波周期上涨,是否在一季度得到延续?而更重要的在于,按照去年开始政治局每一季度都要“总结经济”的节奏,彼时也正是决策层“审视”一季度经济态势,决定“是否微调经济政策”的时候。

基于此,博览研究员才认为,本轮国内市场周期复苏的“真正考验”,很可能是在二季度而非一季度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火热的周期行业相关投资机会,从源头上看是因为有着政策的驱动;而“周期行情”之所以能正式启动,持续发酵,则是因为有政策效果不断显现,经济数据持续走好、相关商品价格大涨“实证”所致;除此之外,更有诸如PPP落地加速、国企改革、一带一路等各项政策利好不断,不断催化“周期行情”。

◆因此,博览研究员认为,对于“周期行情”来说,从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看,政策驱动这块依然存在,那么关键就在于未来经济数据能否持续给出“实证”。 目前来看,短期内,至少是一季度,宏观经济较大概率能延续平稳运行态势,政策所推动的“周期行情”还不会面临证伪。

如果二季度经济数据不及市场预期,政策效果乏力,那么“周期行情”也将大概率面临大幅调整。

而这也意味着,相较于一季度,二季度风险可能会增加,但在没有明确答案之前,在一季度,随着“周期行情”上涨,投资者则应谨慎,注意逢高出货。

如何看待此前的“周期行情”?源头上有政策驱动,发酵中有数据证实,外加持续政策利好催化

正如博览研究员所指出的,市场上“周期之争”愈演愈烈,虽然短期内难被“证伪”,但中长期内风险是在不断加大。对于“周期行情”,我们到底该怎么看,投资者又应树立怎样的判断标准?

◆博览研究员认为,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火热的周期行业相关投资机会,从源头上看是因为有着政策的驱动。首先是去产能,推动了煤炭、钢铁等行业格局的改变,使得中上游相关企业获得更大的议价能力;然后是基建的持续发力,保证了下游需求有所扩张;最后是国企改革、PPP项目发力等政策的催化。

◆同时,博览研究员认为,“周期行情”之所以能启动,持续发酵,更是因为有政策效果不断显现,经济数据持续走好“实证”所致。

正如本内参此前所指出的,周期行业相关投资机会不断凸显,正是在2016年四季度之后。在前三季度去产能的进一步推动、房地产的火爆、基建的不断发力下,进入四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有了一定改善,GDP增速保持在6.7%。此时对于周期行业能否持续,市场上也是众说纷纭。

 

 

但随后随着经济数据的持续改善、大宗商品现价的大幅上涨,对于周期行业来说,前期政策效果逐渐被“证实”,因此相关投资机会也不断凸显。以螺纹钢为例,我们看到2016年9月以后,总体呈不断上涨趋势。

◆除了这些以外,更有诸如PPP落地加速、国企改革、一带一路等各项政策利好不断,不断催化“周期行情”。

综合来看,博览研究员认为,对于此前的“周期行情”,博览研究员认为,与政策的推动密不可分,首先有去产能、基建、房地产等政策在源头上的驱动,其次有宏观经济数据、大宗商品价格在数据上的证实,再者还有PPP加速落地、国企改革、一带一路等持续政策利好的催化。

未来“周期行情”怎么走?

那么未来“周期行情”怎么走?

博览研究员指出,“从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去产能、国企改革、基建居于九大工作部署前三位,2017年政策重点依然在传统周期性行业”。显然,对于“周期行情”来说政策驱动这块依然存在,那么关键就是看未来经济数据能否持续给出“实证”。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当前经济数据持续走好,依然处在相对高位,难有快速回落,短期内“周期行情”较大概率不会被证伪。中国2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1.6%,超预期上升,连续5月处于51%以上扩张区间。同时当前生产依然旺盛,2月份国内挖掘机销量总量为14530台,同比增长297.65%,远超市场预期,创历史以来的单月最高纪录。目前市场上也有诸多分析指出,一季度宏观经济较大概率能延续平稳运行。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有经济数据显示出中长期内“周期行情”延续存疑。中国2月CPI同比意外跌至0.8%,创2015年1月来最低增速,远不及预期1.7%和前值2.5%。同时2月PPI再度走高,同比7.8%,创2008年9月以来最高,预期7.7%,前值6.9%。两者剪刀差创历史新高。这表明下游需求并不是很旺盛前提下,中上游价格上涨能否有效传导到CPI依然存疑。

◆因此博览研究员认为,短期内,至少是一季度,政策所推动的“周期行情”,还不会面临经济数据的证伪,而二季度则面临较大的风险。一旦二季度经济数据不及市场预期,政策效果乏力,那么“周期行情”也将大概率面临大幅调整。

◆而这也意味着,相较于一季度,二季度风险可能会增加,但在没有明确答案之前,在一季度,随着“周期行情”上涨,投资者则应谨慎,注意逢高出货。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2017政策扶持重点仍在传统周期行业!

【研究员】:陈果

结论:经过仔细解读分析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后,博览研究员认为,2017年政策重点依然在传统周期性行业。可以看到,去产能、国企改革、基建三大概念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中居于前三位,而对于新兴产业,虽然有进一步详细阐述,但是排序是在下降,从2016年八点工作中的第二点降为2017年九大部署中的第四位。事实上,进入2016年下半年以来,各种利好传统周期行业的政策就接连出台,可以预计的是未来去产能、国企改革、基建等政策还会进一步发力。综合来看,博览研究员认为,在决策层这样的中长期政策导向下,未来与其密切相关的中上游、传统周期性行业将会受益更多,重点关注去产能+国企改+基建三重概念利好叠好的相关投资机会。

【博览财经研报】经过仔细解读分析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后,博览研究员认为,2017年政策重点依然在传统周期性行业。可以看到,去产能、国企改革、基建三大概念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中居于前三位,而对于新兴产业,虽然有进一步详细阐述,但是排序是在下降,从2016年八点工作中的第二点降为2017年九大部署中的第四位

事实上,进入2016年下半年以来,各种利好传统周期行业的政策就接连出台,可以预计的是未来去产能、国企改革、基建等政策还会进一步发力:去产能,目标虽总体持平,但在去年“死灰”(停产或者半停产的产能)已被清理一批,今年严防“死灰复燃”的背景下今年去产能力度相对更大;国企改革,混改或将成为今年国企改革的着力点;基建,根据地方两会各省上报的投资目标,今年固定投资额将达65万亿,PPP预计2万亿。

◆综合来看,博览研究员认为,在决策层这样的中长期政策导向下,未来与其密切相关的中上游、传统周期性行业将会受益更多,重点关注去产能+国企改+基建三重概念利好叠好的相关投资机会。

从2017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去产能、国企改革、基建为决策层重中之重

对于近期市场热议的“周期”之争,博览研究员认为,抛开周期性行业盈利是否已获得改善,未来能否持续来说,仅从政策角度来看,周期性传统行业依然是当前政策重点。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在本次政府工作报告的九大部署中,依次提到了当前市场热炒的九大概念,同时每一概念也涉及到相应地重点行业。博览研究员经过梳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可以看到,去产能、国企改革、基建三大概念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中居于前三位,而对于新兴产业,虽然有进一步详细阐述(2016年在8个重点工作的第2点“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中,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促进制造业升级部分有谈及新兴产业,而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详细谈及新兴产业重点行业),但是排序是在下降,从2016年八点工作中的第二点降为2017年九大部署中的第四位

博览研究员认为,显然,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来看,与九大部署中前三位去产能、国企改革、基建密切相关的传统周期行业,未来依然是决策层的政策重点。

从2016年下半年起,去产能+基建+国企改政策力度就不断加大

事实上,进入2016年下半年以来,决策层就不断推出了各种利好传统周期行业的政策。

我们看到,未来去产能、国企改革、基建等政策还会进一步发力:去产能,目标虽总体持平,但在去年“死灰”(停产或者半停产的产能)已被清理一批,今年严防“死灰复燃”的背景下今年去产能力度相对更大;国企改革,混改或将成为今年国企改革的着力点;基建,根据地方两会各省上报的投资目标,今年固定投资额将达65万亿,PPP预计2万亿。

◆博览研究员认为,在决策层这样的中长期政策导向下,未来与其密切相关的中上游、传统周期性行业将会受益更多。

结论

综合来看,博览研究员认为,可以预计的是,决策层将会进一步加大去产能、国企改革、基建力度,未来与其密切相关的中上游、传统周期性行业将会受益更多,重点关注去产能+国企改+基建三重概念利好叠好的相关投资机会。

焦点透视

加息非“利空”!中长期仍坚定看涨“全球大宗商品”!

【研究员】:柯彩 田文

结论:博览研究员认为,美联储加息不是“利空”,而是“利好”。美联储加息实际意味着美国经济向好。而,大宗商品的上涨趋势基础就是美国经济向好。因此,大宗商品中长期肯定还会上涨。美联储加息对大宗商品短期的冲击反而给投资者提供了入场的机会!从即期的影响来看,美联储加息只不过是在流动性预期层面上对全球大宗商品短期有冲击。从中期趋势看,这肯定会引起全球资本回流美国。因此,尽管这中间有波动,以美元标价的在美国市场的商品不应该过多受到流动性短缺影响。另外一方面,从中长期看,川普因素更不是大宗商品行情的主因了。因为川普根本就不是美国经济复苏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市场根本就不用担心川普新政是否遇到了波折。在短期,大宗商品会因为政策的波动而影响到预期。其基建投资等政策的可行性会给市场带来扰动,相关品种也会受到一定冲击。但长期影响有限。

【博览财经研报】昨日(3月9日),全球大宗商品哗啦啦全线下跌!有市场分析师认为,以美元计价的全球大宗商品下跌的主要因素是“美元3月份将加息”。也有分析师认为,是川普新政遇到波折,不及预期。

难道真是美联储加息导致大宗商品大跌?大宗商品大跌真的与有川普有关?

◆博览研究员要强调的是,从中期看,对大宗商品而言,美联储加息不是“利空”,而是“利好”

美联储加息实际意味着美国经济向好。而大宗商品上涨趋势的根本基础就是美国经济向好!

因此,大宗商品中长期肯定还会上涨。美联储加息对大宗商品短期的冲击反而给中长期投资者提供了入场的机会!

◆从历史上看,美联储的QE并没有能够拯救此前8年大宗商品的价格,凭什么此时加息就能够压制大宗商品?

从即期影响看,美联储加息只不过是在流动性预期层面上对全球大宗商品短期有冲击。

从中期趋势看,这肯定会引起全球资本回流美国。因此,尽管这中间有波动,以美元标价的在美国市场的商品不应该过多受到流动性短缺影响。

◆从中长期看,川普因素就更不是大宗商品行情的主因了。毕竟川普刺激根本就不是美国经济复苏的决定性因素。美国经济复苏在奥巴马时代的末期就已经出现,美联储此前的加息恰恰是对这一趋势的“确认”!

在短期,全球大宗商品会因为川普刺激政策的波动而影响到预期。其基建投资等政策的可行性会给市场带来扰动,相关品种也会受到一定冲击。但这个既然不是全球大宗商品上涨与否的决定性因素,那么我们根本就不用担心

美国经济持续复苏决定了大宗商品中长期上涨趋势,加息仅造成短期冲击

◆根据经济数据显示,博览研究员坚定美国经济持续复苏态势

2月美国非农就业人数变动29.8万,预期18.7万,前值24.6万。非农数据的超高预期表明了美国经济表现强劲。

除了非农数据超预期之外,2月份美国PMI表现强劲也反映了美国经济复苏超预期。3月1日,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公布数据显示,美国2月ISM制造业指数57.7,创2014年8月份以来新高,预期56.2,前值为56。其中,美国2月ISM制造业新订单指数65.1,逼平2013年12月份所创最高水平,前值60.4。最新数据表明美国制造业继续扩张。

总之,我们对美国经济能够呈现的自我修复的能力,博览研究员对此给予信任和坚定。正是美国经济持续复苏态势决定了以美元计价尤其是在美国生产销售的大宗商品价格的中长期上涨趋势。这是主因。

从即期的影响来看,美联储加息只不过是在流动性预期层面上对全球大宗商品短期有冲击。中长期看,美联储加息并不会影响美国国内的流动性。

为什么美联储加息对大宗商品仅仅只能构成短期“利空”呢?主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看:

其一、美联储加息其自身本来就说明美国经济向好。而,美国经济持续复苏被认为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逻辑。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美联储加息不但不是“利空”,反而是利好。利空是短期的,利好是中长期的。

其二、从流动性角度看,美联储加息短期之所以对大宗商品有冲击主要是流动性预期层面有冲击。但是从中长期看,美联储加息,全球流动性回流,商品期货上涨的确定性最高。中长期,最不缺乏流动性的反而是美国。总之,从中长期看,美联储加息为大宗商品上涨提供了资金支持。

其三、美国自从08年经历了漫长的QE,大宗商品价格却一路下跌。这说明,流动性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次要因素。如今,美联储加息又凭什么能够让大宗商品再次跌跌不休?

总之,资本面上的担忧顶多是短中期上担忧和预期层面的调整。

川普新政如果能有效实施,也只是锦上添花

在川普新政问题上,他对大宗商品中长期上涨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角色。没有他的这些新政,美国经济同样会复苏。

事实上,美国经济宣布退出QE,15年就开始复苏,只不过美联储在过去加息较为谨慎,不是那么频繁而已。

川普对大宗商品上涨幅度和具体品种会有影响,但不会影响整个大宗商品上涨的趋势。因为,整个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应的是美国经济的复苏。

即使其新政受到了挫折,不及预期,美国经济的基本面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化。没有了川普新政,只不过会表现不这么夸张,或是大宗商品上涨的领域不是在川普新政领域(主要体现在“基建”等),而是在别的行业和商品上。

即使到了3月15号,川普受到了所谓的债务上限的影响,哪怕美国政府停摆,但是华尔街不停摆。美国经济同样会复苏。在这方面,美国与中国不一样。中国不搞基建,中国经济可能会停摆。美国不搞基建,华尔街还在,该复苏照样会复苏。因为资本不是从政府来,是华尔街从全球调配资源。

总之,川普新政即使遭遇波折也只能构成短期利空。在美国市场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中长期上涨的逻辑仍然是美国经济复苏。

总结

总之,美联储常规性的连续加息周期和川普的政策是其中的扰乱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美国经济数据和表现持续稳定的回升才是。

从中长期角度看,博览研究员认为,要坚定美国经济复苏以及与其复苏相关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这个上涨过程肯定会遭遇美联储不断加息带来流动性收紧预期的冲击以及川普新政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扰动。但是,这两者都不能阻止美国经济在经历了过去8年的治理后“复苏”的态势。这个因素没有改变,任何中间的波折都会使得大宗商品在经历短期调整后长期不断上涨的趋势。

因此,大宗商品短期下跌反而是中长期投资的买点!

“加息+缩表”促美股“去泡沫化”,回归基本面找支撑!

【研究员】:柯彩 田文

结论:日前,美股和以美元计价在美市场的大宗商品尽管都在跌,但是二者存在着截然相反的逻辑,应该区别对待。美股牛市过去持续了8年之久的确有经济逐步向好的因素,但是催生美股大资产泡沫的根本原因是“08年以来持续多年的QE政策”。而,大宗商品在“资金面”和“经济基本面”上,对后者更敏感。美元加息意味着美国经济复苏超预期,这对大宗商品中长期是利好。但是对美股至少在短中期构成利空。然而,美股不会一直调整下去。“加息+美国经济向好”新环境下,未来美股会再平衡。一旦美股调整到与其经济基本面相适应,由于加息而回流入美国的资金就再次可能选择配置美股。这就意味着美股将可能止跌,甚至再次进入牛市通道。而,这次的牛市不再是QE作用下的资金牛,而是经济基本面向好带动的牛市。

 

【博览财经研报】3月6日至3月8日(美国时间),道指和标普500指数连续三日下挫。以美元标价在美市场大宗商品齐跌。有市场分析师将所有市场的下跌都归咎于“美元加息”这个因素。

但是,博览研究员认为,美股和大宗商品市场二者存在着截然相反的逻辑,应该区别对待。

美股牛市持续了8年之久,的确有经济逐步向好的因素,但是催生美股大资产泡沫的根本原因是“08年以来持续多年的QE政策”。

而大宗商品在“资金面”和“经济基本面”上,后者才是最根本的因素。美元加息意味着美国经济复苏超预期,这对大宗商品中长期是利好。但是对美股至少在短中期构成利空。

显然,特朗普政府当仁不让地把大选后美股上涨的功劳揽到自己身上是“贪天功为己有”。

尽管3月9日(美国当地时间),美股初步止跌,但是,由于美国加快加息进程和缩表所带来的美股去泡沫的阵痛在博览研究员看来或许仅仅只是开个头而已!

然而,美股不会一直调整下去。“加息+美国经济向好”新环境下,未来美股会再平衡。

一旦美股调整到与其经济基本面相适应,由于加息而回流入美国的资金就再次可能选择配置美股。这就意味着美股将可能止跌,甚至再次进入牛市通道。而这次的牛市不再是QE作用下的资金牛,而是经济基本面向好带动的牛市。

美股牛市过去持续8年的原因

◆特朗普的前任奥巴马在金融危机之后大力推行“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

为了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2009年12月奥巴马公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1年6月和2012年2月相继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3年发布《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发展规划》,推动所谓的“制造业回归”。奥巴马的努力实际上已经在逐渐取得成效。

从回归美国的企业数量看,2010年仅有16家,2011年为64家,2013年有210家,2014年有300多家,逐年增长。

其次,美国开启了新一轮产业革命。本质上是实现美国产业的升级,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

总之,奥巴马的“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政策以及自08年金融危机美国自身的修复能力让美国逐步走上复苏道路。经济基本面可能对美股构成了一定的支撑。

◆但是,博览研究员认为,上述提到的因素还不构成美股持续8年牛市的根本原因。美股之所以持续了8年的牛市,其根本原因是自08年以来的几轮“QE”政策。是流动性过于宽松制造了美股泡沫。

如下表所示,自从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先后开启了4轮“量化宽松”,直到14年美国宣布退出“量化宽松”,并宣称进入“加息”通道。

总之,美股大资产泡沫就是QE引发。在这方面,美股和美国大宗商品是相反的。美国几轮QE催生了美股泡沫,但是大宗商品却因为经济还没正式复苏,其价格受到了抑制。

◆如今,因为美联储即将加息,美股连续跌了3天并非偶然。美股大牛市可能在特朗普任内短期终结。

有评论指出,特朗普政府当仁不让地把大选后美股上涨的功劳揽到自己身上。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也许他更应该谦虚一点。自11月8日以来,标准普尔500指数累计上涨12%,标志着这轮几乎看不到放缓迹象的大牛市再下一城。然而,美国加快加息正在抑制美股泡沫。显然,美股上涨跟特朗普是没有关系的,顶多只构成预期上的影响。

3月份美联储这次加息对市场的影响远远超过其本身。这标志着美国将加快其加息进程。美国将进入“频繁连续加息”的时代。市场甚至预期,美国今年会加3到4次息。

而前不久,耶伦就提到了更猛的政策——要缩表。如下图所示,在这4轮“QE”货币政策之后,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将近扩张了2倍。

一旦美联储加快加息和真正开始缩表,博览研究员认为,这无疑是在对美股釜底抽薪。美股牛市甚至因此而终结。耶伦比肖刚做的要好的一点就是能够与市场沟通好,因而不会引发市场巨震。

“加息+美国经济向好”新环境下:未来美股的再平衡

我们知道,美国加息和缩表会引发美股调整,抑制甚至可能刺破美股资产大泡沫。然而,另一方面,美国加息在中长期将引发全球资金回流美国。

这说明,美国加息在中长期并不会对其国内市场流动性构成重大冲击。相反,全球最不缺乏流动性的就是美国它自身。

回流到美国的资金首先最容易进入的市场是“大宗商品”。因为美国经济持续复苏态势强劲,而美股众所周知存在资产泡沫,处在调整。

一旦美股调整到与其经济基本面相适应,由于加息而回流入美国的资金就再次可能选择配置美股。这就意味着美股将可能止跌,甚至再次进入牛市通道。而,这次的牛市不再是QE作用下的资金牛,而是经济基本面向好带动的牛市。

只要美国经济一直保持强劲复苏,巴菲特长线看好美股到10万点绝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