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政策*
 查看往期
第3740期 2017-03-31(与您相约每周一、周三、周五)

主编点评

【本期主编】:张宏伟

3月30日,隔晚美股个别发展,道指收跌0.2%,报20659点;市场关注英国正式启动脱欧程序,以及美联储官员讲话;ADR港股比例指数报24418,较周三恒指升25点或0.1%。30日早盘,恒指高开低走,由涨转跌,低见24259点。午后恒指围绕24300点窄幅震荡。截止收盘,恒指跌0.37%,报24301.09点;国企指数跌0.78%,报10355.71点;红筹指数跌0.06%,报3949.87点。大市成交仅731亿元。

资金方面,截至港股收盘,沪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沪股通净流入11.15亿 。深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深股通净流入1.57亿。3月30日(星期四)至4月4日(星期二)不提供港股通服务,4月5日(星期三)起照常开通港股通服务。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业绩期已进入尾声,惟蓝筹去年业绩未能带动港股投资气氛,加上美图急回及辉山乳业重创令北水有所退却,港股料先调整,两万四成重要关口,若失守恐如去年第三季般调整两个月。

今日头条

港股料先调整 两万四成重要关口

2017-03-30_195220.png

3月30日,隔晚美股个别发展,道指收跌0.2%,报20659点;市场关注英国正式启动脱欧程序,以及美联储官员讲话;ADR港股比例指数报24418,较周三恒指升25点或0.1%。30日早盘,恒指高开低走,由涨转跌,低见24259点。午后恒指围绕24300点窄幅震荡。截止收盘,恒指跌0.37%,报24301.09点;国企指数跌0.78%,报10355.71点;红筹指数跌0.06%,报3949.87点。大市成交仅731亿元。

个股方面,中国神华跌1.73%,报价18.2元,领跌蓝筹。权重蓝筹股全线下跌,腾讯控股跌1.23%,报价225.2元;中国移动跌0.81%,报价85.7元;港交所跌0.1%,报价194.4元;汇丰控股跌0.08%,报价63.5元;友邦保险跌0.4%,报价49.6元。内银股走低,中国银行跌0.76%,报价3.9元;建设银行跌1.25%,报价6.33元;交通银行跌0.49%,报价6.06元;工商银行跌0.97%,报价5.12元。

资金方面,截至港股收盘,沪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沪股通净流入11.15亿 。深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深股通净流入1.57亿。3月30日(星期四)至4月4日(星期二)不提供港股通服务,4月5日(星期三)起照常开通港股通服务。

消息方面,30日消息,2016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等外来投资净流入2441亿美元,上年为净流出101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项下境外资本继续保持一定规模净流入,全年净流入1706亿美元,其中下半年为958亿美元,较上半年增长28%;来华证券投资净流入41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12%,体现了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吸引力的增强以及开放度的加深;来华其他投资由上年净流出转为净流入301亿美元,说明境内主体偿还境外负债告一段落,跨境融资需求回升。

财经评论员黄志阳表示,业绩期已进入尾声,惟蓝筹去年业绩未能带动港股投资气氛,加上美图急回及辉山乳业重创令北水有所退却,港股料先调整,两万四成重要关口,若失守恐如去年第三季般调整两个月。

热点聚焦

周五热门港股聚焦

天安:附属斥资6.52亿港元收购英国一物业

天安(00028)发布公告,其间接全资附属公司Best Perspective Asian Real Estate Fund Limited向FREP (South Place) Limited收购3/4 South   Place, London EC2的永久业权,作价6700万英镑,相当于6.52亿港元。

重庆钢铁股份:A股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31日停牌1天

重庆钢铁股份(01053)发布公告,鉴于公司2015年度、2016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连续为负值,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有关规定,该公司A股股票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13.2.4条的相关规定,该公司A股股票于2017年3月31日停牌1天,鉴于该公司A股股票因重大资产重组已处于连续停牌中,复牌交易日期请关注该公司公告。

江山控股:斥资5.67亿元并购三家光伏发电厂的相关股权

江山控股(00295)公布,于2017年3月30日,公司全资附属江山永泰投资控股作为买方,拟向北京华源鸿盛能源科技收购3家光伏发电厂的相关股权,代价合计人民币约5.67亿元。

大唐发电:增发A股及H股获国资委批准

大唐发电(00991)发布公告,该公司已于2017年3月30日获其控股股东大唐集团通知,其已获得国资委就A股发行和H股发行的批准。因此,A股认购协议及H股认购协议的其中一项生效条件已达成,并且该公司可于2017年3月31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A股类别股东大会及H股类别股东大会。

比优集团:于塔吉克斯坦成立民用爆破合营企业

比优集团(08053)发布公告,就有关于塔吉克斯坦成立合营企业,于获得塔吉克斯坦政府批准后,已于2017年3月20日成立名为"KM Muosir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的合营企业公司,业务范围包括生产及销售民用爆炸物品。

中远海运国际:控股股东重组 66.12%股权被转让予香港中远海运

中远海运国际(00517)发布公告,该公司于2017年3月30日收到True Smart International Limited的通知,它已订立协议将其持有该公司10.14亿股已发行股份 (约占该公司已发行股本66.12%)的全部权益转让予其控股公司中远海运(香港)有限公司。

面对高房价 香港年轻人为什么买得起房?

2017-03-19_192335.png

随着内地投资“北水南下”,人们除了关注港股之外,也开始谈论“港楼”。然而,门槛很高的香港楼市对于内地投资客来说,其实并不是一笔划算的投资。中金在线港股撰文指出,与此同时,就连香港本地年轻人也一直在抱怨房价太高,买不起房。仿佛内地和香港在老百姓买不起房这一点上来说,已经完全“接轨”。

近半香港人买房没负担

不过说到买房,其实在香港,有两类人买房没有太大的负担(不是没有负担),一类当然是有钱人,而另一类却是中低收入阶层。为什么这么说?来看看香港人都在买什么房你就知道了。

跟内地有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区别一样,香港的房屋也有不同的类型,大概分以下几种:

公营房屋

公营房屋相当于内地的廉租房,是政府以便宜的价格租给低收入人群的。到2016年,香港大概有75万套公营房屋,为205万人提供住房(约占全港人口三成)。

公营房屋的平均面积约40平方米,月租金2,000港币以下,但申请条件也很严格,从申请登記到配屋一般要等上三年。

资助房屋

资助房屋相当于内地的经济适用房,以低于市场30%-40%的价格出售给中低收入人群。房子大约40-80平方米,售价2、300万港币左右。我们常听说的“居屋”和“夹屋”都是资助房屋的一种。

私人楼宇

私人楼宇就是商业地产建的房屋了。我们常感叹“香港人怎么买得起房”,潜意识里其实是指这种私人楼宇。说香港房价高,也是指这种房。但香港的实际居住情况却是:并不是人人都要住私人楼宇。

这三种房屋中,前两种都是政府提供,统称公共房屋,价格要便宜很多。拿新界的房子举例,新界区的公营房屋租金均价是49港币/平方米,而同区域哪怕是村屋租金也要140港币/平方米,是前者的3倍。

政府资助和非资助房子价格差异很大,这就是为什么在讨论“香港人怎么买得起房”时,应该先看看香港人在买什么房。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香港2014年底约有727万人口,家庭住户数243万,其中有111万户住在公共房屋,130万户住私人楼宇,也就是说居住在公共房屋的市民占香港人口46%,将近一半。

而且香港是全球公共房屋住房比例最高的地区,所以在买房这个问题上,香港的中低收入阶层并没有那么痛苦(有46%的政府自住房屋,有最低工资保障),将近一半香港人不用买房(租公营房屋),或者买了很便宜的房(资助房屋)!

所以“香港人是怎么买得起房子的”基本落到了另外54%香港人身上。有钱人不用提,最困难的是收入刚好过了公共房屋资助上限的年轻人和小中产,一方面没办法申请房屋补贴和公共房屋,另一方面房价和收入脱节。

香港年轻人买房的难度更低

但假如我们把香港年轻人和内地年轻人的处境比较一下,还是会发现,香港年轻人买房的难度要略低于内地。

当然,比较两者的基数本来就不一样。香港人平均月收入大约为12000元,内地不过人均几千元。有某招聘网站统计说北上深人均月收入达9000元,平均值这么高是否可信不讲,退一步说,就算平均能达到9000吧,这依然低于香港。然而,目前京沪深的房价,其实已经比香港有过之而无不及。两者负担谁轻孰重,十分明显。

众所周知,香港房价长期位居“亚洲最贵”之一,据统计,一个普通香港家庭需要不吃不喝十七年才可以负担香港的楼价。美国一家研究机构以楼价中位数来比较世界上不同城市的家庭买楼负担,结果显示,香港排名第一,高于国内的北上广深。那么是不是说明,香港的楼价已经彻底与普通人的收入脱钩,令人无法负担,香港人和内地一线城市的人一样,如果前几年没及时买房,以后就将会永远买不起?

客观的说,香港作为世界上房价最高的城市之一,供房的经济负担压力真的是很大。但即使如此,香港人买楼也并不是像内地人那样毫无希望,也有不少本港年轻人能够及时上车(首次买楼),成为“幸福的房奴”。

香港年轻人为什么买得起房

尽管困难重重,香港的年轻人也还是有买房的希望的。香港年轻人之所以还勉强买得起房,也有诸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来自香港官方对于炒楼趋势的遏制。香港房价在前几年曾经有一段时间暴涨,令香港人怨声载道。楼价的居高不下被归咎于内地的富豪来到香港炒楼,之后,香港设定了针对非香港籍炒楼人士的限制措施,最主要的是各种各样的特别印花税,这使得内地炒房客来到香港炒楼受到限制。香港非永久居民在香港买房要多支付30%的税费,这种措施阻挡了大部分的大陆炒房客。

对于首次购房的香港本地居民,购房的各项税费都有减免政策。但香港官方也考虑到需要遏制香港本地人炒楼的心理,因此对于香港本地人购买第二套房也做了限制。过去,香港永久居民购买第二套住房,税率为1.5%至8.5%之间,根据房价不同实行阶梯税制,房价越高税越高。但依然按压不住炒楼者从中搅和。最近香港实行新税收政策之后,税率被统一调整为15%。也就是说,即使香港本地人,买第二套房的成本也比以前大大提高了。这个方法有效的限制了炒楼。

在税收政策之外,香港的按揭利息政策,也为首次买房的人提供了方便。众所周知,香港是亚洲的金融中心之一,自由而发达的金融体系使得贷款利率不像是内地房奴支付的那么多。内地一套价值例如五百万的房子,首付三成按揭二十年,按照2017年基准利率计算,那么你需要还款的总额大概是五百五十万,利息支付款近两百万。这个负担无疑是相当高的。

相反,香港的银行利率要低得多,像是汇丰、渣打、花旗等等银行的实际利率在2.1%左右,而如果购房者的工作稳定、收入水平高,并且信用记录良好,那么他在通过银行严格的购房风险评估以后,能够获得的贷款利率优惠和现金回赠等等优惠也会更多。实际上,这种源于银行专业度带来的利率政策,对于购房的刚需而言,是一件很有帮助的事情。

在以上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在于香港的房子普遍都是小户型。港人所谓的千尺豪宅,换算成内地的平方米单位,也不过就是90平方米左右的公寓。在香港这个拥挤的城市,有大量的住宅都是50平米左右,甚至更小,虽然住起来略显逼仄。但实际上,总面积普遍不大的香港楼盘,无形中减少了购房的总金额。即使在房价为10-15万港币一平方米的地段,50平米大小的房子也不过价值500-750万港币而已,对香港人而言,并非无法负担。但如果都搞成内地的动不到就150平米以上的户型,我想香港老百姓恐怕都买不起房子了。

综上所说,政府用税费的方法禁止炒楼,人们收入较高,并且按揭利率较低,楼房户型普遍较小。这些种种的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香港人购房的难度略小于京沪深等地。

买房作为投资比例不高

实际上,香港人买房主要是用来自住,投资的比例并不高。和内地人过去的传统观念一样,大部分香港人还是认为买房标志着安定、成家立业,并没有把买房当成唯一的一个投机的渠道。

年轻人小两口,顺利读完大学毕业,从拍拖到决定结婚,才会开始考虑供楼。如果两人齐心协力,认真工作,家庭月入一般可以勉强供房。根据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2016年香港家庭收入中位数为每月25000港币,有10%的家庭月入超过80000港币。就普通小两口家庭而言,如果购买一个非中心地带的小户型,省吃俭用下来供二十年还是有可能的。此外,身处亚洲的金融中心,香港人从来都不缺乏金融投资渠道,投资机构更为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使得香港人普遍的金融投资愿望和回报都比内地人要高出不少。因此,港人的观念中并不认为买房是唯一稳妥的投资方法,这使得整个社会对于买房的疯狂程度没有内地那么极端。

当然,现在香港年轻人买房的客观条件依然是困难的。在香港的报纸和电视上,时常会刊登有对苦逼的年轻购房者的采访。从访谈内容来看,要想凑够首付、月供按揭,除了你要非常努力的认真工作以外,基本上意味着个人的生活水准必须要降低,购房者要严格限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减掉吃高档餐馆的预算,每年的旅游计划必须减到最小,不能购买高档商品……如果这些你都做不到,还想供房,不如直接去买彩票更有机会。

内房股持续强势 基本面将长期超预期

2017-03-30_210441.png

随着在港上市的内地房地产企业(下称“内房股”)陆续公布2016年财报以及今年1、2月份销售数据,内房股板块为其自年初以来超过30%的整体涨幅找到了坚实的业绩基础。上海证券报撰文指出,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内房股盈利均实现大幅增长,今年前2月的销售额整体涨幅更是超过了70%。在业界看来,尽管短期政府调控核心城市房地产市场可能抑制房价走势,但是不会改变一二线城市房价的大趋势,房地产基本面将长期超预期。

靓丽业绩支撑内房股股价表现

3月29日,佳兆业股价收涨11.24%,延续复牌后的强劲涨势,其背后是公司靓丽的业绩表现。

在停牌近两年后,佳兆业于3月26日发布2016年财报。财报显示,公司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177.71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62.6%;毛利23.12亿元,同比增长573.3%;合约销售额298亿元,同比增长222%;合约销售面积22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1%。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公司销售业绩创下了其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同一日,在深圳和香港两地同时上市的内地房企龙头万科公布2016年财报,公司去年实现营业收入2404.8亿元,同比增长22.98%;净利润210.2亿元,同比增长16.02%;销售金额同比增长39.5%。

此前,碧桂园、招商局置地也相继公布了2016年度业绩报告。其中,碧桂园实现总收入1530.9亿元,同比增长35.2%;净利润115.2亿元,同比增长24.2%。招商局置地实现营业收入约116.1亿元,同比增长81%;净利润约8.1亿元,同比增长338%;实现合同销售额159.86亿元,同比增长约79%;合同销售面积约11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约51%。

除了靓丽的财报外,内房股今年1、2月份销售表现依然强劲,印证了行业稳步增长的轨迹。数据显示,碧桂园前2月实现合同销售金额872.6亿元,同比增长269%;万科累积销售金额866.3亿元,同比增长108%;招商蛇口累积销售金额154.48亿元,同比增长95.67%;融创中国累积销售金额235.6亿元,同比增长82.64%;中国恒大累积销售金额684.1亿元,同比增长87.6%;雅居乐累积销售金额110.3亿元,同比增长73.16%。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各热点城市楼市调控不断深化,但内房股当前的估值依然便宜。去年的股价走势一定程度上已经包含了悲观预期,如今业绩普遍靓丽,显然超出市场预期,因此内房股的股价表现有望持续上升。预计未调控的三四线城市成交持续走高,将进一步推动销量,这或对在三四线城市布局较多的内房股股价形成支撑。

内房股盈利或继续保持高增长

梳理多家内房股财报发现,“因城施策去库存”政策对其业绩的影响显现。如,碧桂园合同销售贡献中三四线城市项目占比为41%;雅居乐新增土地储备中三四线城市占比达到57%。业内人士指出,限购政策在导致核心城市成交量大幅度缩减的同时,也带来了部分边缘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成交量的大幅上行。

雅居乐2016年财报显示,公司去年营业收入为466.8亿元,同比增长8.5%;净利润30.5亿元,同比增长32.5%。公司在财报中进一步表示,取得如此良好的业绩源于市场的利好因素和去库存政策的成效,以及公司灵活的营销策略。同样,招商局置地也在其财报中透露了去年国家推行供给侧改革对业绩的积极影响。

那么,去库存政策对房地产企业的长期发展有何影响?安信国际在其报告中表示,受益于过去两年的去库存大方向,房企的销售金额普遍实现了高速增长,而预售项目的结算一般在1至2年内,所以2016年至2018年房企确认收入的高增速具有较强的确定性。

事实上,最新数据亦显示,尽管有着严厉的调控政策,但上周广州新房销售环比上升17%;深圳新房销售环比上升14%,二手房环比上升8.3%;北京二手房环比上升2.8%。

市场人士表示,后续房地产市场仍将以“控”为主,但今年一二线重点城市房地产市场仍将保持热度。

公司新闻

神威药业零售网络基本铺好 龙湖一日连下南京两地

2017-03-30_214023.png

神威药业零售网络基本铺好 今年OTC销售将显著增长

由于内地医疗改革持续,医药分家将影响部分药企的销售,所以他们纷纷把目光投向零售终端。神威药业(02877)表示,零售网络已经基本已经铺设好,相信今年OTC的销售将有显著增长。

智通财经撰文指出,去年该公司的营业额19.93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跌2.9%;毛利为12.86亿元,跌幅为5.5%。而净利润同比更下跌10.4%至5.89亿元,每股盈利71分,派末期息12分,以及特别股息9分。

神威药业投资关系总监陆一鸿表示,收入和利润减少,主要是因为下调了注射液产品的价格,加上目前正在加强研发新产品,所以研究及开发成本同比增加6.8%,整体销售成本增加1.9%,这些因素都拉低了整体毛利。

注射液产品是该集团的主打产品,去年销售额为11亿元,同比减少4.9%,占整体营业额约55.7%。而软胶囊产品销售额为3.6亿元,按年减少11.5%,对营业额占比为18.2%。颗粒剂产品的销售额亦减少2.2%至人民币3.84亿元,对整体营业额占集团营业额约19.3%。

内地医改进程持续,其中医药分家的政策将影响一些药品的销售。

陆一鸿表示,医药分家对整个市场都有影响。相信市场未来会进行调整,并持续一段时间。未来会通过学术推广和药品销售配送等方法,在符合国家规定情况下减少影响,得到最好的回报。预期未来国家出台更多相关的医改政策,会按照具体政策来调整产品和销售结构。

除此之外,零售销售也成为应对医药分家影响的一根重要稻草。

陆一鸿表示,随着医疗改革推进,未来会加大零售终端和基层医疗终端的渠道的建设,加强这些终端的掌控。目前已经和很多大的连锁药店合作,基本完成零售网络的铺设,建立好相关团队。

他表示,目前神威药业在全国有3.8万多个销售点,OTC销售的占比约20%。网络建立好后,后面要具体研究营销策略和佣金等激励机制的问题,相信今年的OTC销售会有显著升幅。

改革伴随着大量的行业淘汰和并购机会,神威药业明言,未来要进一步加大发展规模,离不开收购合并。

陆一鸿指出,近年医药业快速发展,药品种类越来越多。神威药业产品集中度比较高,未来除了自身开发以外,也希望可以通过收购合并,增加医药的品种,例如生物药、中药,医疗终端等方面的合作。

对房地产前景忐忑仍出手 龙湖一日连下南京两地

3月30日,南京土地市场8宗土地进行网上拍卖,其中包括3宗纯住宅用地,2宗商办用地和3块商住地。8宗地的总出让面积为96.49万平方米,起始总价约71亿元。

率先拍出的6宗地因全部达到最高限价,将于3月31日15:00进行现场摇号。随后拍卖的未设置最高限价的2宗商业用地,均当场成交。

当场成交的两块地中,第一宗建邺区新城科技园D-23地块,由南京中恒星置业有限公司用18.8亿元,以楼面价7776.88元/平方米拿下,用地面积48348.43平方米,地块起拍价为18.5亿元。

另一宗地,高新区软件园商业配套服务1号地块,经过两家开发商接近半小时的交替报价后,最终被南京金名城置业有限公司以12.6亿元、楼面价4967.66元/平方米竞得。

据报道,南京中恒兴置业有限公司和南京金名城置业有限公司实际上都是龙湖地产在南京的下属企业,换而言之,龙湖以31.4亿元在南京连下两地块。

龙湖地产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邵明晓在2016年业绩会上表示,因为政策的不确定性,该公司对房地产前景忐忑,“要小心驾驶”。未来会继续深耕一、二线城市,以及寻找超大新城市附近的地块。投地计划会按照市场和政策的变化而调整,投地预算400至500亿元。

博耳电力获三千万大型数据中心项目合同

博耳电力近日透露,该公司成功中标三个大型数据中心项目,实现2017年业绩开门红。

据悉,公司在2017年一季度接连获得万国数据成都项目一期、南京云计算数据中心淮安项目以及合肥蜀山高科技园区数据中心三大项目合同,将为其提供高低压智能配电整体解决方案,合同总价值达约人民币3,000万元。“公司还正在与长期客户万国数据积极推进一份新的全国性合同,业绩增长势头良好。”公司内部人士透露。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中国正迈入大数据时代,数据中心产业规模也维持高速增长,在2016年实现逾40%的增幅,但高能耗问题日益凸显,亟待解决。

“数据中心投建热情高涨及绿色发展需求旺盛将有望为公司带来广阔的市场及盈利空间,持续推动公司业绩增长。”博耳电力主席兼行政总裁钱毅湘表示将继续看好行业发展趋势。

资料显示,博耳电力在无锡、宜兴和上海等地均建有产业基地,专注于自主研发智能及节能产品,并通过博耳慧云大数据平台积累数据,为不同行业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一站式高端综合配电系统和方案的设计、制造、销售及增值服务。

大行点金

德银:中国民航信息网络业绩强劲 重申“买入”评级

大行点金

德银:中国民航信息网络业绩强劲 重申“买入”评级

德银发表研报表示,中国民航信息网络(00696)净利润同比增长26%至24.2亿元人民币,分别高于该行及市场一致预期3%和2%。营收同比增长14%至62亿元。此外,下半年“系统集成服务”的惊人增长,同比增长113%,  然而,其上半年增长率下降29%。德银重申“买入”评级,目标价21港元。

德银认为,管理层在2016年管理运营成本方面非常谨慎,总营业成本同比仅增长9%,但员工成本不能完全管控。

该行称,若扣除员工成本,其它营业成本同比增长7.5%。由于严格控制运营成本,2016年营业利润率扩大3%。

此外,该公司的总资本支出为11.6亿元人民币,远低于公司初步指引人民币18亿元。德银认为这是积极的,因管理层在管理北京新运营中心的投资/建设成本方面较谨慎,此外,公司指引2017年总资本支出为22亿元人民币。

美银美林:海通证券财务成本控制良好 目标价微升至15.2港元

美银美林发表研究报告表示,海通证券(06837) 去年纯利同比跌49%至80亿元人民币,经营溢利同比跌26%,主要由于经纪费收入及投资收入较弱所致,不过,投资银行收入同比升45%,主要受惠于承销业务收入强劲及利息成本控制良好。

该行预期2017年市况具挑战性,受内地监管政策影响,预期市场再融资规模将由去年高峰期的1.7万亿元人民币,降至今年的1万亿元人民币,但预期IPO步伐加速可部分抵销负面影响,并购费用收入也较预期上升。

该行预期海通证券投资银行业务增长将放缓至同比升14%,但仍是集团主要收入引擎,预期今年贡献总收入13%。

由于海通证券维持较高的佣金率及更有效的财务成本控制,美银美林上调其2017至2018年盈利预测13至14%,重申“买入”评级,目标价由15.1港元微升至15.2港元。

花旗:中海石油化学今年有望转亏为盈 评级升至“买入”

花旗发表研究报告表示,上调中海石油化学(03983)评级,由“卖出”升至“买入”,认为今年有望转亏为盈,加上公司建议派发特别息每股5分人民币(下同),或意味未来会有更好的资产管理。

该行认为,公司自2018年第四季至2030年间,可从母企获得稳定的天然气供应,令公司有长期竞争优势,上调其2017至2018年每股盈利分别168%和62%。目标价由1.25港元大升至2.8港元。

花旗又称,行业前景转趋稳定,预期内地尿素价格今年第二季稍弱,但仍远高于2016年平均值,而3月甲醇价格下跌17%,该行认为第二季将回稳。

高盛:马钢去年核心盈利强劲 维持“买入”评级

高盛发表研究报告表示,马钢(00323)去年的纯利符预期,而且纯利达12亿元人民币,比去年亏损48亿元人民币有明显转好,核心盈利表现更高于该行预期的15%,达14亿元人民币,其中第四季核心盈利达7亿元人民币,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表现第二好的季度。另外,公司预期今年的粗钢产量升3%。该行维持马钢“买入”评级,目标价3.5港元。

该行称,因有47%的产品为基建用钢,该行认为可受惠于产量缩减。加上,预期政府将今年第二季开展削减熔炉数目的计划,以达至减产5000万吨的目标,预计可改善钢商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