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政策*
 查看往期
第2893期 2017-04-25

主编点评

【本期主编】:天天

《监管与游资“大决战”:长期的对峙与较量不会因短期的企稳而结束!》: 包括A股在内的金融市场,到底沿着旧有的炒作路径去发展,还是在核心时代,沿着政治正确、业绩有效的方向去发展?现在看来,“敌占区”(胡炒爆炒的旧模式)和“解放区”(政治正确、业绩有效)的斗争已经明显化,甚至继续白热化下去。市场的监管与游资的“对峙”,从市场影响上看,也许连续下跌的阶段已经过去,但是长期的对峙和彼此的较量过程,并不会随着最近几个交易日的企稳迹象而结束。而路径的改变和模式的颠覆,决定了市场的生存模式也在改变。尽管我们不能确定什么时候这种决战会出结果,但是从大方向说,旧有炒作模式在2017年至少逐渐幕落,和游资、影子银行这些被挤压的对象站在一起,继续为他们点赞、对监管政策表达不满,而不是朝着“政策阻力”最小的方向运动,就会丧失在新时期新模式的投资先机!

《监管与游资“大决战”:核心时代,监管者不必太在意自己的“羽毛”》: 博览研究员要强调的是,不论市场如何争辩,在当前的A股市场上,所有问题都要为政治“让位”。在“核心时代”,我们需要“始终把思想政治摆在首位,挺在前面”!而在“坚定信念”的道路上,监管者不必太在意自己的“羽毛”。毕竟,改革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在这个改革的关键时刻,金融监管者被这个时代推到了风口浪尖。从现在来看,他们的大方向是正确的,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可以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作为监管层来说,当前的核心任务是践行决策层对于新时期下,中国金融服务模式和服务路线的调整和转变,在这个过程当中,所有市场的参与者(投资人、监管层乃至政策设计者),都需要为这种纠偏所带来的试错再一次付出一定的代价(投资人付出资金的代价,监管者付出声誉的代价,而决策者则要付出路径试错的代价,谁的压力也不轻!)。在这样一种政治大方向之下,监管者显然是不必要太在乎自己的“羽毛”。应该在乎的,是未来飞行方向和路线是否正确,而不是在飞行当中,会不会有雾霾。

热点聚焦

监管与游资“大决战”:长期的对峙与较量不会因短期的企稳而结束!

【研究员】:小岩 田文

结论:包括A股在内的金融市场,到底沿着旧有的炒作路径去发展,还是在核心时代,沿着政治正确、业绩有效的方向去发展?现在看来,“敌占区”(胡炒爆炒的旧模式)和“解放区”(政治正确、业绩有效)的斗争已经明显化,甚至继续白热化下去。市场的监管与游资的“对峙”,从市场影响上看,也许连续下跌的阶段已经过去,但是长期的对峙和彼此的较量过程,并不会随着最近几个交易日的企稳迹象而结束。而路径的改变和模式的颠覆,决定了市场的生存模式也在改变。尽管我们不能确定什么时候这种决战会出结果,但是从大方向说,旧有炒作模式在2017年至少逐渐幕落,和游资、影子银行这些被挤压的对象站在一起,继续为他们点赞、对监管政策表达不满,而不是朝着“政策阻力”最小的方向运动,就会丧失在新时期新模式的投资先机!

【博览财经研报】路径的变迁和模式的颠覆,决定了市场的生存模式必然发生变化。

表面上,上周以来的市场十分“血腥”,但本质上,从“金融政治化”的角度去理解,中国的金融市场,到底沿着旧有的炒作路径去发展,还是沿着“政治正确、业绩有效”的方向去发展?现在看来,“敌占区”(胡炒爆炒)和“解放区”(政治正确、业绩有效)的“斗争”已经明显化,甚至继续白热化下去。

尽管我们不能确定新旧两种模式的“大决战”什么时候会有最终的结果,但从大方向上说,旧有炒作模式很可能进入到生命的尾声。即便未来A股仍然会有新的投机炒作模式的存在,但是前20年的那些“旧东西”,对不起,不让你玩了!

而A股市场当前的这种代表着“路线斗争”的投资行为的抉择,注定了如果继续跟着旧有炒作模式——和游资、影子银行、委外资金这些被挤压的对象站在一起,为他们“点赞、追捧”、对监管政策表达不满,而不愿意朝着“政策阻力”最小的方向运动,就会丧失在新时期新模式的投资先机!毕竟“有形之手”的特点就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大家生气可以理解,但是理性同样重要!(如果你因为错了“胡炒爆炒”这坨孽海花带来的感官刺激而狂躁,那么,估计你也要错过未来“政治正确”的金融行情可能带来的一米阳光)。

骂声一片,市场怒气值爆表!

过去的一周,股市哀鸿遍野、怨气冲天。股民对监管举措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多,很多理性的投资者,都按捺不住怒气,对监管层的一些举措提出强烈批评。

谁都知道,舆论导向和意识形态的背后,往往就是“赤裸裸”的利益的斗争

可以说,“监管新政”几乎把整个市场当中绝大多数“既得利益者”都得罪光了——

●妖精论让险资大佬极度不爽;

●严管借壳和重组,影响了至少2万亿元市场价值,得罪了大量上市公司老板;

●打击炒风,更让市场万亿游资极度不爽;

●雄安一役,段子手说每天都要去天台堵人……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市场的评论同样偏激——



更有人评论指出——


A股已然进入旧路径和新模式的大决战!

之所以骂声此起彼伏,说实话,还是自身的利益受到了损害。然而,喷子和攻讦只是表象,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意味”。

本质上说,博览研究员此前已经指出,股市监管层通过其监管政策,已经在A股划了两个不同的区域。当时我们还叫“先进区”(政治正确、业绩有效)和“落后区”(胡炒爆炒)。但是由于游资的肆无忌惮,不听招呼,这种矛盾在以雄安新区为代表的“政治高地”上的争夺战上被激化,以至于强势纠偏与游资的斗争将先进和落后区的“内部矛盾”几乎激化为“敌我矛盾”。

旧有模式和新模式两条路线的“斗争”,按照核心时代改革诉求的“表述”就是,究竟是以“脱虚入实”这一金融大方向的思路来定性“讲政治”的金融市场,还是由着游资20多年的来惯性,将政策题材炒作成泡沫的路径走

这是博览研究员评价A股是否会连续深调的最基本标准。

换言之,监管与游资的“对峙”,从市场影响上看,也许初期连续下跌的阶段过去了,但是长期的对峙和彼此的较量,并不会随着短期指数的企稳迹象而结束!

可以明确的是,如果此前这种对峙,仅停留在证监会在A股市场的“单干”的话,也许还不会激化到现在如此明显的程度。而随着上周银监会和保监会相继加入到这一场“战争”中来,这一场殊死搏斗看似已进入决战阶段!

我们知道,新监管层在治理A股这一年多来,打开的局面是被高层认可的——捉妖捕鳄、逮鼠打狼;绝大多数时候,股市异常稳定,“点玩年”屡见不鲜;IPO一波接一波的发。可以说,脱虚入实、强监管、维稳同步推进。也正是因为这些“成绩”的榜样和表率作用,使得刚发生人事调整的银监会和保监会,也必然会沿着此前一年多A股市场强监管所打开的这条口子深入下去。

银监会关注的影子银行、委外资金,保监会关注的险资激进乃至违规行为,还有证监会关注的游资等(当然应该要包括类似前发审委员冯小树违法买卖股票被罚没4.99亿这类对“内鬼”的强监管)。三会的行动,简直可以视为对违规违法行为的“全面狙击”!

两军对峙,谁会胜出? 狭路相逢勇者胜……

在这一场“终极对峙”中,也许股市在指数上表现出的连续下跌可能会有一次阶段性的缓和(郭嘉队拉权重股“维稳”),但是隐藏在这几根K线背后的激烈“斗争”才刚刚开始。究竟是监管层联手的力量最终战胜市场20年以来养成的胡炒爆炒的赌性、惯性,还是股市多年来的这种惯性将这场斗争拖入持久战?

今天博览研究员难以下笃定判断,但是无论如何,只要决策层在供给侧改革的大方向落实,使得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得以纠偏,此前的粗放型发展进入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转型以后所带来的新经济增长的模式,那么“寄居”在A股市场甚至是整个金融市场的、不愿意脱虚入实的影子银行也好,游资也罢,其生存空间将受到相当程度的抑制!

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游资、委外资金赖以生存的空间,得益于中国既有的实体经济和传统金融市场之间存在的各种漏洞和盲区而肆虐。但随着这种旧模式上的生存空间因改革转型而逐渐丧失,那么原本的旧生态就会被压缩。而监管在这个时候出手,只不过是提前或者加速了这一转变的进程!

所以从历史大趋势上说,无论是整个中国的金融市场还是A股的投资模式,从2017年开始就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这是本内参在上周强调刘士余行情进入新阶段最根本的政治基础!

总结起来,路径的变迁和模式的颠覆,决定了市场的生存模式也在变化。尽管我们不能确定什么时候这种决战会出结果,但是从大方向说,旧有炒作模式在2017年至少逐渐幕落。即便未来A股仍然会有新的投机炒作模式的存在,但是前20年的那一套旧东西,对不起,玩不转了!

监管与游资“大决战”:核心时代,监管者不必太在意自己的“羽毛”

【研究员】:易云 田文

编者按:博览研究员要强调的是,不论市场如何争辩,在当前的A股市场上,所有问题都要为政治“让位”。在“核心时代”,我们需要“始终把思想政治摆在首位,挺在前面”!而在“坚定信念”的道路上,监管者不必太在意自己的“羽毛”。毕竟,改革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在这个改革的关键时刻,金融监管者被这个时代推到了风口浪尖。从现在来看,他们的大方向是正确的,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可以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

【博览财经研报】习近平总书记此前在论及如何评价干部的“改革工作”时明确指出,要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郁氛围……

从去年12月份刘士余说要“捉妖捕鳄”开始,在他的每一次讲话之后,市场都会进行一次深探。而与之相伴的,便是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各种抨击和攻讦——

1、举报信满天飞。一封“实名举报刘XX滥用职权、违反相关法律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举报信火遍大江南北;

2、有撰文痛批刘XX“法外乱政”;

3、有14条一一细数“全球唯一”的奇葩A股市场;

4、还有用图像、视频进行攻击的;

……

监管层频频喊话资本市场,无疑对股市产生了影响。博览研究员注意到,近期市场上对于监管路径的讨论,无非集中在以下两个问题上——

是否依法办事?

“批判派”认为,资本市场的监管不能光靠喊话,而要靠制度建设;而“拥护派”认为当前“强监管”思路有利于股市的长期发展。

是否遵循市场规律?

“批判派”认为,资本是逐利的。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强监管不利于股市的自我、健康发展。

博览研究员要强调的是,不论市场如何争辩,在当前的A股市场上,以上两个问题都要为政治“让位”。在“核心时代”,我们需要“始终把思想政治摆在首位,挺在前面”。而在这条道路上,监管者不必太在意自己的“羽毛”(也不可能太在意,除非你不想“办成事”),毕竟改革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在这个改革的关键时刻,金融监管者被这个时代推到了风口浪尖。从现在来看,他们的大方向是正确的,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可以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

具体到此次针对监管的“批评”,博览研究员认为,相较于央行、银监会、保监会来说,证监会在探索这条新路径时确实不容易:一位没有什么经验的“新司机”开着曾经的“旧车(甚至是破车)”走一条完全未知的新路,不犯点错误可能性不大。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任何一个金融监管者都要做好被“骂”的准备。

被“骂”是早晚的事,不是今天就是明天。

关键是,是被“市场”骂,还是被“政策”骂?

功利一点的说,与其在当下“随波逐流、尸位素餐”,最终因为泡沫破裂而被市场和政策同时“抛弃”,不如“冒天下之大不韪”,从股市最根本、最紧要的地方“痛下杀手”,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用短痛和一时的“不理解和责难”,换一个“后世的英名”(当年搞股权分置改革的初期,A股跌破1000点,彼时监管层所经受的责难绝不亚于当前,但后世对改革的最终结果,尤其是体制内对改革的成效的评价,我们今天可以给出比较“公允”的评价了)!

很明显,当前的金融监管者做出了最为“理性”的选择……

为何监管层需要在此刻发动这样一阵“强监管”风潮

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法制市场?

如果把这个问题理清楚了,我们就能够很容易的理解当前金融监管者的一举一动。

事实上,我们并不是要否认未来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最终是要向法制和市场化回归。但很明确的是,A股市场现在的问题,如果仅仅纯粹在“法制”的框架下,是无法达到相应的政策目标的。毕竟咱们的法制建设还不够健全,很多地方存在法律盲点,无法可依。而更值得关注的是,《证券法》的修订到现在为止仍然“缓步徐进”,无法满足监管层当前执行的需要。

博览研究员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当法律没有规定的时候,政策就要顶这上去。而这一个道理,正如同此前四年多的反腐工作一样,要“把纪律挺在前面”。

毕竟“党纪严于国法”,在市场缺少法律依据的情况下,监管者不可能完全用“法律”来治理当前乱象丛生的资本市场,也不可能等法律设计完备之后再来规范市场,必须把纪律挺在法律前面,抓早抓小、动辄得咎。也就是说,需要“依法治国”,但不能拘泥于法律。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法制化市场,但前提是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规章。但这需要时间来完备。在法律规章并不十分完善、从而作为监管市场的工具之前,政策本身就要挺在前面,政策就要严于法律,非常时期,非常手段。

我们又需要一个怎样的资本市场?

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资本市场?

既然我们的法制并不健全,同样的,我们的资本市场更不健全。

可以说,08年以来中国在金融市场化上,是走了一段弯路的。那么,到底是按照08年后泛金融自由化的路线走?还是沿着2012年以来,新的领导层对于“金融如何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一条新的路线走

博览研究员认为,这是当前市场争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每一位投资者需要理清的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最终走向市场化的资本市场。正如同博览研究员此前分析,在“市场化”之外,不要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个定语。

因此,我们对于当前市场上关于强监管的相关批评与评论,要一分为二的看——

一方面,需要看到当前的政策监管,乃至现有的制度设计,是明显滞后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所以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深化改革;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推进市场化、法制化到底是在哪种路径上进行?是延续此前“栽过大跟头、犯过大错误”的金融自由化的路线?还是在新核心指导之下,沿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的大方向去走?到底哪种是中国金融的未来方向,其结论可以说不言而喻。

把这个问题落实到当前的A股市场上,也许监管层对于某些具体投资行为的监管过于严苛和具体,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其政治大方向和政策意图很明显:此前若干年以来,A股已经形成了“投机炒作”的模式(甚至从根本上来说是违规违法的模式),已经为现在的监管层乃至决策层所不能容忍,现在要做的是算总账,强行纠偏。

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才要强调,这一次监管和市场的斗争,从根本上说就是路线的斗争:要建立一个新的制度和模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投资者似乎对这种新制度与模式显得很不适应(尤其是游资及一般的普通投资者)。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或许监管层与市场的沟通还不算太充分(或许监管层此前较多的政治性话语被市场更多的关注到,其画风与执政风格的改变,而忽略了其背后政策意图与政策方向的改变)。

总结

回头来说,“门外汉”通过此前一年多在A股市场上的“实践”与“打拼”,探索出一条看起来还算可以的强监管之路:至少2016年至今,A股没有出现过于夸张的涨与跌(相比2015年前后是十分明显的),即使上周的连续4天下跌被某些人当作攻击监管政策的武器(“一年以来最大周跌幅”)也不过跌了2.2%而已,这一点放在2015年股灾当中实在是不值一提。

从根本上说,当前市场上很多针对监管政策的言论,其出发点显然不是针对政策初衷和未来金融制度设计的设想,而只是着眼于眼前的收益和手头上真金白银的缩水,当然这点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从中长线投资的角度上来说,这种评价并不值得过虑。如同城市规划一般,尽管现在修路影响了所有人的出行,但如果最终能够建成,出行者一定会从中获益。只是我们需要度过这一段艰难的“忍耐期”。

博览研究员认为,作为监管层来说,当前的核心任务是践行决策层对于新时期下,中国金融服务模式和服务路线的调整和转变,在这个过程当中,所有市场的参与者(投资人、监管层乃至政策设计者),都需要为这种纠偏所带来的试错再一次付出一定的代价(投资人付出资金的代价,监管者付出声誉的代价,而决策者则要付出路径试错的代价,谁的压力也不轻!)。

在这样一种政治大方向之下,监管者显然是不必要太在乎自己的“羽毛”。应该在乎的,是未来飞行方向和路线是否正确,而不是在飞行当中,会不会有雾霾。

 

博览视点

“市场见底”预期再起,但“政策底”未明前跌势难止!

【研究员】:柏双

博览研究员也注意到,随着跌幅的扩大,很快也有机构开始谈“市场底特征初现”,并且给出的几个理由还真是那么回事。比如,有分析就认为,近期玩股票的人基本上都破口大骂。QQ、微信群、社区、论坛都是骂声一片,精彩段子横飞——但鉴于行情总在贪婪中见顶,又会在绝望中产生希望的“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些愤怒或绝望的情绪迹象正是市场见底的信号等等。 我的看法是,逻辑上似乎确实是这样。随着股指及个股不断下跌,市场从方向上的确在不断接近“市场底”,但现在说是否已“到了”市场底,则恐怕没人说得清。从博览财经一贯擅长的从政策研究角度把握A股政策市特征看,往往是只有先见到“政策底”,后才会见到“市场底”——但现在,“政策底”到了吗(一行三会的严监管不会更有更高潮了)? 并没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最新政策动向是,证券法修订草案24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而市场早前期待的证券发行规定决定是暂不作修改(也就是关于注册制改革是否还要推进,现在仍然没有任何说法),但严监管方面的执法权限、处罚力度双升级却是非常明确了。 这都表明,金融强监管当前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了!今后将更小概率地受制于高层因某些内外部因素的考虑而阶段性放松监管的情况,而成为一个长期维持不变的大趋势!这意味着,其对股市层面的投资者情绪和资金的影响力也会上升一个层次。下跌趋势,短期内还不会结束!

【博览财经研报】昨日(4月24日),全球股市普涨下,国内金融市场却再度出现了罕见的股债期三杀的局面。

首先是A股放量下跌。跌幅终超1%,终结86个交易日未跌破神话(这是1992年中国开设股市初期以来的最长记录)。而创下2017年以来表现最糟糕的一天——截止收盘,沪指收跌约1.4%,创去年12月12日来最大跌幅。深成指收跌2.16%,创业板收跌1.58%,盘中一度失守1800点。

1331.JPG

当日涨停股看似还有20只,但除去次新外仅三只涨停,而跌停则有80多只,这几乎是一场小型股灾。尤其是在郭嘉队拉升保险和银行开启护盘模式的背景下,大盘午后跌幅反而加剧。反映了市场恐慌情绪在放大。

债市方面,午后跌幅进一步扩大。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涨4个基点至3.51%,创2015年8月来新高。五年期跌0.27%。2027年到期、票面利率3.4%的国债现券收益率早盘上涨近3个基点至3.4725%。2020年到期、票面利率3.05%的国开债现券上涨4个基点至4.29%。

内盘期货多数飘绿。黑色系领跌内盘商品期货,有色金属全线下挫。焦煤跌幅扩大至逾5%,焦炭跌超4.3%。动力煤跌超2%。铁矿石跌1.6%。有色金属全线下挫。沪锡、鸡蛋跌逾3%。

如此罕见的内外迥异、“股债期”三杀、郭嘉队护盘无效的局面,给市场传递的恐慌情绪可见一斑。博览研究员注意到,盘后有机构又总结出了N大暴跌理由:

比如,一行三会三会强化严监管的一致性协调,且从新华社最近对此特别发文点赞来看,似乎是更高层的统一部署授意——这一点相信市场已是非常认同的,对股市的利空影响也是最大的!

比如,证监会的“定向调查”或特停等,让次新股、高送转、兼并重组等热点炒作全部熄火;还有什么“一带一路”经过近半年炒作,积累相当大获利盘,有风险释放要求而现在已近5月份的高峰论坛,资金有利好兑现出逃要求;A股历史有“SELL IN MAY”的习惯,资金面、政策面等多方面因素决定5月市场很难有大行情,当时间节点接近,市场提前回调兑现预期;本周沪深两市有解禁高峰(28家公司、44.57亿股、市值为420.06亿元)等等。

不得不说,其中有很多是事后诸葛亮的表象看法,但也不得不承认,在当前市场整体恐慌之下,泥沙俱下亦有影响!何况一行三会升级强监管似乎却有深意,对即期市场的影响暂时看不到消退的迹象。

但同时,博览研究员也注意到,随着跌幅的扩大,很快也有机构开始谈“市场底特征初现”,并且给出的几个理由还真是那么回事

(1)近期期货操盘手的招聘一下子上去了。不少游资大佬都去玩期货,不怎么玩股票了。也难怪,近期各路游资纷纷中了雄安的“千年大计”,汉钟精机,三花智控、坤彩科技等个股已经陆续在封单买盘上用委托笔数进行了无声的反抗——但这正是市场炒风开始下降,回归符合监管要求的价值投资的苗头。

(2)近期另外一个现象就是碰到玩股票的人基本上都破口大骂。QQ、微信群、社区、论坛都是骂声一片,精彩段子横飞——但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行情总在贪婪中见顶,又会在绝望中产生希望。这些愤怒或绝望的情绪迹象正是市场见底的信号。

13312.JPG

(3)近期我们看到贵州茅台、格力电器等消费白马股已经开始回撤——这被认为也可能是股离见底不远的信号。因为一带一路、消费白马的大幅补跌意味着市场内部在“估值再平衡”过程中造成的估值溢价现象出现改变。事实上,一带一路近期高点下跌至今跌幅超过10%,雄安新区跌幅超过17%,跌幅远超大盘。从市场结构上看,当1:9的分化走向全面崩溃的过程,往往预示着“市场底”进一步夯实的基础在打牢。

对此,博览研究员的看法是,逻辑上似乎确实是这样。随着股指及个股不断下跌,市场从方向上的确在不断接近“市场底”,但是现在说是否已经“到了”市场底,则恐怕没人说得清。从博览财经一贯擅长的从政策研究角度把握A股这个政策市角度来看(根据博览总结出的屡试不爽的“通道理论”:经济目标决定政策导向,政策导向影响预期取向,预期取向引导资金流向,资金流向影响供求变化,供求变化决定股价涨跌),往往是只有先见到“政策底”,(有时要再见到“技术底”),后才会见到“市场底”——但现在,“政策底”到了吗(也就是一行三会的严监管不会更有更高潮了吗)?

我认为并没有!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一个值得关注的最新政策动向是,证券法修订草案24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也就是俗称的二读)。而市场早前期待的证券发行规定决定是暂不作修改(也就是关于注册制改革是否还要推进,现在仍然没有任何说法),但严监管方面的执法权限、处罚力度双升级却是非常明确了。

针对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新特点,在认真总结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的经验教训基础上,草案二审稿对相关规定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增加证监会应当依法监测并防范、处置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原则规定;进一步发挥证券交易所的一线自律管理职能;对涉嫌违法人员实施边控等措施;加大对证券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完善处罚规则,提高罚款数额。

另外,对于举牌收购,明确要求增持资金应说明“来路”、并购后的股权禁止转让周期延长两倍。审议提到,对于近年资本市场上的举牌收购热潮,草案二审稿强化持股达到百分之五的投资者的信息披露义务,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收购。草案二审稿要求投资者在持股变动公告中应当公告增持股份的资金来源以及在上市公司中拥有表决权的股份变动的时间及方式;对投资者违规增持的股份,明确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行使表决权;将在上市公司收购中收购人持有的被收购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在收购行为完成后不得转让的期限,由“六个月”延长为“十八个月”。

对于信息披露:草案二审稿将现行证券法“证券交易”一章中的“持续信息披露”一节扩充为专章规定,并予以修改完善:扩大信息披露义务人的范围,增加信息披露的内容,明确信息披露的方式;强化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信息披露中的责任;明确信息披露的一般原则要求,强调信息披露应当真实、准确、完整,简明清晰,通俗易懂;应当同时披露、平等披露。

对于证券交易,要求扩大对内幕信息的监管范围,增加对操纵市场等情形的规定。草案二审稿作出以下完善:扩大应予严格规范的内幕信息知情人的范围,增加操纵市场的情形;增加禁止利用未公开信息进行证券交易的规定;进一步强化证券交易实名制的要求,禁止利用他人账户从事证券交易;增加对程序化交易的规范;规范上市公司停牌、复牌行为,防止上市公司滥用停牌、复牌损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投资者保护也被设专章作规定。草案二审稿设专章从规范现金分红、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先行赔付制度等方面强化投资者保护。

这都表明,金融强监管当前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了!今后将更小概率地受制于高层因某些内外部因素的考虑而阶段性放松监管的情况,而成为一个长期维持不变的大趋势!

这意味着,其对股市层面的投资者情绪和资金的影响力也会上升一个层次。

下跌趋势,短期内还不会结束!

不过,我认同的是,尽管个股跌幅可能比较凄惨(如我昨日文章中所言,除了郭嘉队护盘刻意拉抬金融权重,以及极少数消费白马或许能逆势走高),但指数的下跌空间并不会很大了。

首先是从基本面层面来说,舆论关于“2600点买的股票,3200点被套了20%……”的调侃和广泛——超过900只个股24日的收盘价已跌破2016年1月27日上证指数创下2638点收盘价新低时的价格——

换个角度来看,其实反映了在一季度经济预期有所好转之下, “挤泡沫、估值底”(或者就是市场底吧)的看法将越来越深入市场,这至少将抑制后市再出现昨日那般的跌幅,在低于1%,甚至一天波动20个点以内的玩法,还是4月最后一周乃至五月上旬的常态。

尤其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虽然近期金融监管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反映到市场上来,已经对其产生了较大的负反馈。而传闻的委外赎回根据券商调研反馈,整体偏向于债市,股市赎回现象并不多。而此事最大的影响对象——债市,反而近期比股市表现得更平稳。所以,这反映出本轮股市下跌更多来自于市场内部热点的见顶。

比如,五届新财富银行业第一、国泰君安邱冠华就直言,此次监管其实对股市资金面的直接影响非常小。邱冠华、王剑、张宇在24日的研报中称,不同市场间,本轮银行监管的影响依次为债券市场 > 信用市场 > 股票市场。股市真正存在监管问题的资金约500-1000 亿元,且整改会留有时间缓冲,实质影响甚微。股价短期或已过度反应。

因此,后期只要金融强监管的风声略有舒缓,比如现在银行委外监管还处于风声鹤唳,舆论的预期比较悲观,但监管层自己还没有出来进行说明,尚未出现明确进展的情况下,市场的利空反应情绪将会逐步消化。落脚到短期而言,鉴于一带一路、雄安新区等仍收出光脚阴线,短期仍需技术探底走势配合。所以,目前重点考量3100点支撑。

跌幅扩大不是反应过度,现在不谈抄底而应“管住手”!

【研究员】:杨波

结论:博览研究员认为,4月12日以来的下跌,以及4月24日当天的下跌,都是市场面对有颠覆性作用的强监管的正常反应,或者说,应有的反应。正因为颠覆性作用的存在,所以,回调的幅度并不确定。另一方面,从政策决心,到对操作行为的叮嘱,可以看出,强监管除了“严厉”和“颠覆性”外,还有“缓释性”。故而,现在谈抄底还太早。既便是雄安这类在政策上有强支撑的概念板块,抄底也要避免冒进。

1493081521645440.jpg

【博览财经研报】A股正在经历估值体系的重构,这是在中国经济转型和金融体系总体纠偏转型的背景下展开的“大动作”。为此,当4月24日,上证综合的单日下跌打破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跌幅不超过1%的运行节奏时,博览研究员认为,虽然不排除场内情绪化的因素,但从政策环境转变的角度来说,这是市场本应做出的反应。

而官方对密集出台强监管政策在短期内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是有预判的,这一点,从近期外电与官媒的一些“维稳性”表态当中,可以一见端倪——

4月18日,有媒体说,路透援引接近中国央行的权威人士称,在政策转折的时候,预期调整会导致市场恐慌和超调,央行不希望银行业监管引起市场恐慌。

23日,新华社发表《稳中求进 张弛有度》一文,在讲“张弛有度”时,文章谈了两个层面,一是,中国经济向世界展示出稳中向好的积极态势。这为金融领域去杠杆、强监管、防风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时间窗口。与此同时,巩固经济向好态势、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仍不可松懈。二是,大方向明确,操作过程中把握好节奏、拿捏好“度”、引导好预期也很重要

24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金融领域推进去杠杆强监管》的文章,称操作过程中把握好节奏、拿捏好“度”、引导好预期也很重要。

……

除此之外,博览研究员注意到,近几天来,官方关于在推进改革的同时兼顾市场承受力的观点,也在同步释放。这既说明强监管不会停,也说明监管将增加“缓释”的成份,故而,A股正在进行的回调,短期内不会结束。同时,由于当前整个金融体系的强监管对于A股有颠覆性作用,所以,回调的幅度并不确定。由此可以进一步认为,虽然投资人急于知道“风波”何时平息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现在谈抄底还早。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即便是概念、行业板块能找到长期政策支撑和预期,抄底行动还应考虑回调幅度。而这正是目前的不确定性之一。所以,抄底好标的,同样也要三思而后行。

颠覆性强监管下的适当性市场反应  回调幅度难确定

4月24日上证指数下跌1.37%,打破此前一段时间该指数跌幅不超1%的记录。虽然这种相对体现出了明显的反差,但这一天的行情,不是一个“孤案”。它是4月中旬以来市场行情的延续。

4月12日,上证指数在连续数日高位横盘后,开启了回调模式,到24日,累积下跌4.7%。虽然跌幅的绝对数不大。但与此同时出现有个股“闪崩”,以及指数的连续回调节奏,让市场情绪不佳。

4月12日下午2时40分左右,兴业银行和中国平安突然瞬间“跳水”,随后马上被拉起。

4月13日,邦讯技术、南威软件、印记传媒、神开股份、漫步者等在开盘后不久均遭遇大单砸盘,几分钟内被封死在跌停板。

直到17日,这些股票全部呈现连续大幅下跌,其中神开股份、漫步者是连续跌停走势。

而引发股指走势和市场心理变化的原因,是存量资金环境下,新近出现的金融政策变量在原有政策环境基础上,对A股所产生影响。

金融政策的“新变量”,主要是指4月10日、12日以及后来银监会先后出台的一系列新监管政策。这些监管文件加强了银行间同业理财、存单市场的监管,这个市场的业务将极有可能面临着萎缩。

对此,在这一轮银行监管风暴冲击下,影子银行势必会全面退潮。

而众所周知,影子银行是A股资金的重要来源。

所以,银监会新政策对A股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主要表现为对A股资金结构上的颠覆。

再结合保监会、证监会以及央行的相关新政、喊话,4月12日以来的下跌,以及4月24日当天的下跌,都是市场面对有颠覆性作用的强监管的正常反应,或者说,应有的反应。同时,需要强调的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强监管对于A股有颠覆性作用,所以,回调的幅度并不确定。

 “缓释性”因素拉长回调时间

正如很多人注意到的,4月18日,有媒体说,路透援引接近中国央行的权威人士称,在政策转折的时候,预期调整会导致市场恐慌和超调,央行不希望银行业监管引起市场恐慌。

23日,新华社发表《稳中求进 张弛有度》一文,在讲“张弛有度”时,文章谈了两个层面,一是,中国经济向世界展示出稳中向好的积极态势。这为金融领域去杠杆、强监管、防风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时间窗口。与此同时,巩固经济向好态势、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仍不可松懈。二是,大方向明确,操作过程中把握好节奏、拿捏好“度”、引导好预期也很重要

24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金融领域推进去杠杆强监管》的文章,称操作过程中把握好节奏、拿捏好“度”、引导好预期也很重要。

这些信息说明,官方对密集出台强监管政策在短期内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是有预判的。

而新华社有关“操作过程中把握好节奏、拿捏好‘度’”的说法,不是讲给一行三会听的,而是各行业中,具体执行一行三会新规的部门、个人听的。

此外,上述信息的重点还在于,其说明正在进行的金融系统强监管,是一件必须干、坚持干、干了就要有成效的事。

由此,从政策决心,到操作行为的叮嘱,可以看出,强监管除了“严厉”和“颠覆性”外,还有“缓释性”。故而,当前市场的回调短期不会结束。

结合前述“回调幅度并不确定”的判断,博览研究员认为,现在谈抄底还太早。既便是雄安这类在政策上有强支撑的概念板块,抄底也要避免冒进。

焦点透视

“达康书记”重点狙击强监管之后仍想套国家之利的行为

【研究员】:易云 田文

编者按:博览研究员认为,金融市场近期掀起的这一轮强势强监管,如同此前4年决策层在政治领域的反腐败风暴一样,要改变的是整个生态的问题。而这一场“斗争”,肯定不会是一场短期的行动,但从即期的策略上说,我们也要记住当时中纪委“重点查处十八大后不收敛干部”的核心思想,而现在监管的侧重点恐怕就是“重点监管那些强监管之后,仍然寄希望于旧有的投机炒作模式,套国家之利、套政策之利的那些资金”。

1493084223763750.jpg

【博览财经研报】86天之后,A股终于“再见”超过1%的日跌幅。一时间人心思稳,连新华社(23日《稳中求进张弛有度》)和人民日报(24日“握好节奏、拿捏好“度””)也相继发表“维护稳定”的分析文章,力图“解释清楚”近来强监管的“良好意愿”与希望执行者“加强与市场沟通、维系市场稳定”的意图,但中纪委网站的一篇文章,再次令人绷紧了“强监管”的政策神经——

日前中纪委网站披露了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杨晓渡,在今年3月21日在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发言,其中特别指出“严查金融机构违纪违法…遏制金融领域腐败”:(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克服“届末之年反腐败可以收官”的思想,做到惩治腐败力度决不减弱、零容忍态度决不改变。严肃查办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损公肥私、侵吞国有资产、违规交易、搞利益输送等违纪违法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遏制金融领域腐败

……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对于当前监管模式、监管路径带来的不适应乃至反感的言论和行为,让博览研究员想到了一件“往事”:当2012年底、2013年初,新决策层开始强力推进反腐败的时候,我们所听到、看到的一些“不相信、不执行”的言论和行为,与现在相比,其形式大同小异。但是4年以后的今天,如果还有谁对于决策层反腐败的力度和决心有所异议与怀疑的话,恐怕就很有问题了。

博览研究员认为,金融市场近期掀起的这一轮强势强监管,如同此前4年决策层在政治领域的反腐败风暴一样,要改变的是整个生态的问题。而这一场“斗争”,肯定不会是一场短期的行动,但从即期的策略上说,我们也要记住当时中纪委“重点查处十八大后不收敛干部”的核心思想,而现在监管的侧重点恐怕就是“重点监管那些强监管之后,仍然寄希望于旧有的投机炒作模式,套国家之利、套政策之利的那些资金与行为”。

所以,近期我们看到,对于雄安概念的炒作,监管层壮士断腕没有留情——

◆至少有1500亿市场最活跃、最勇猛的流动性资金,战败在雄安概念的炒作之下,还自嘲为中了“千年大‘计’”;

◆对于“内鬼”,曾任股票发审委兼委员冯晓树的违法乱纪行为,同样也“不客气”的被罚没4.99亿元。

可以说,从监管层对具体事件的处置动向,已经很清晰的告诉我们,“达康书记”来了以后,你若不收手,就会是这样的下场:只不过前者是针对于市场游资的“不法”,后者是对于体制内的“违规”。

与4年前反腐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换言之,此前4年反腐败风暴与当前集中在金融市场的强监管风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能不能适应新时代的生存模式和游戏规则,决定了你未来若干年是否能够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生存

当然我们也看到,如同反腐败之后,很多人将高档酒店改成内部食堂,将高档白酒灌入矿泉水瓶之类的蒙混过关的情况。但是整个反腐败的大方向并不会因为这些阳奉阴违的行为而改变。

差别只是,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张育军,还是“随后赶到”的项俊波?如此而已。

而对于投资人来说,经过了这一轮“劫难”以后,能否重新树立起“价值投资”的思维模式,进而跟上新形势下顶层设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A股市场的投资模式,从落后区域向先进区域转移,从敌占区向解放区转移,成为未来投资生存与否的法则!

这对于已经经过了这一次雄安风波以后,那1500亿高位套牢的资本来说至关重要。

如果能够确定好这一点,对于曾经“投机炒作”者而言,放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可选——

1、洗心革面。努力适应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A股市场投资模式;

2、改头换面。将投资的号角吹向香港、海外,A股已经不适合了你玩,或者说,监管层已经“不带你玩”了

总结

“达康书记”已经来了,如果还不收手,结果会如何?此前4年的反腐败风暴已经将结果告诉了我们。

同样,一年多来的强监管模式也告诉我们:“投机炒作”已经早被政策所“厌弃”,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