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政策*
 查看往期
第1808期 2017-05-22(与您相约每周一、周三、周五)

主编点评

【本期主编】:天天

《川普“泄密门”风险正被抚平》:博览研究员则认为,就本次“泄密门”事件所引发的风险来说,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大,多为短期性风险,长期来看难以持续发酵。目前该事件仍处于舆论“搅局”状态,法律层面的弹劾程序并未真正开启。而且即便弹劾程序开启,也要经历复杂的流程和大比例的支持票数。博览研究员认为,基于本次“泄密门”风险多为短期性,同时大的宏观环境也并未发生改变——美国最新经济数据依然强劲、美联储货币政策仍在收紧,因此博览研究员再次强调此前的观点——川普政策全方位调整下,此前川普交易的投资逻辑正在改变,决定未来美国市场走向的唯一决定因素只剩下美联储、华尔街以及美国的经济数据,相应地,5.15市场发生的波动将会在短期内得到较快抚平,未来市场将会回归自身逻辑。

《4月“减少基础货币、增加公开操作”模式会否成为2017年“常态”?》:央行在4月份扩大了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同时扩张了其资产负债表,但是另外一方面,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以及银行的信用(M2)则是出现了“收缩”。博览研究员认为,4月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或许更具有代表性,一方面在其整体方向上符合金融监管去杠杆的方向,保证协调监管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则是体现出央行适当释放流动性,来为市场“托底”,对冲市场波动的风险。央行加强协调监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央行货币政策字母工具的使用以及央行加强收短放长操作,从整体上达到温和去金融市场杠杆的目的;其二、央行带头制定监管文件,协调监管,弥补监管空白。央行对市场的“托底”则体现在,央行在4月份和5月份公开市场投放净值为正,这表明监管层在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央行适当调控流动性,以为“市场”托底对冲市场调整的风险。

博览视点

4月“减少基础货币、增加公开操作”模式会否成为2017年“常态”?

【研究员】:柯彩

结论:央行在4月份扩大了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同时扩张了其资产负债表,但是另外一方面,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以及银行的信用(M2)则是出现了“收缩”。博览研究员认为,4月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或许更具有代表性,一方面在其整体方向上符合金融监管去杠杆的方向,保证协调监管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则是体现出央行适当释放流动性,来为市场“托底”,对冲市场波动的风险。央行加强协调监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央行货币政策字母工具的使用以及央行加强收短放长操作,从整体上达到温和去金融市场杠杆的目的;其二、央行带头制定监管文件,协调监管,弥补监管空白。央行对市场的“托底”则体现在,央行在4月份和5月份公开市场投放净值为正,这表明监管层在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央行适当调控流动性,以为“市场”托底对冲市场调整的风险。

【博览财经研报】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央行在4月份扩大了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同时扩张了其资产负债表,但是另外一方面,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以及银行的信用(M2)则是出现了“收缩”。

2017年一季度,央行公开市场资金净回笼为10250亿元,而,2017年4月份,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为2,100亿元。

2017年一季度,央行资产负债表收缩了7900亿元左右,而,2017年4月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了接近4000亿元。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货币M0已经持续3个月在“回笼”,M2则在今年的4月份出现了拐点,其绝对值出现了首次下滑,同时其增速也创了历史新低。

为什么这之间出现了反差?

博览研究员认为,4月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或许更具有代表性,一方面在其整体方向上符合金融监管去杠杆的方向,保证协调监管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则是体现出央行适当释放流动性,来为市场“托底”,对冲市场波动的风险。

央行加强协调监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央行货币政策字母工具的使用以及央行加强收短放长操作,从整体上达到温和去金融市场杠杆的目的;

其二、央行带头制定监管文件,协调监管,弥补监管空白。

央行对市场的“托底”则体现在,央行在4月份和5月份公开市场投放净值为正,这表明监管层在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央行适当调控流动性,以为“市场”托底对冲市场调整的风险。

今年以来央行的货币政策的变化

今年以来,央行的货币政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变化。

●在公开市场操作方面,博览研究员注意到,今年一季度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资金10250亿元。然而,4月份和截至目前的5月份,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上都是净投放资金。

2.1.jpg 

●同样的,如下图所示,今年一季度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表现为收缩,而今年4月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则表现为扩张。

 2.2.jpg

●央行在公开市场投放量和其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在4月份表现为扩张外,博览研究员注意到,货币M0和M2却表现为“收缩”。如下图所示,M0已经连续3个月绝对数就已经在下降。而,M2在今年4月份也出现了拐点,其绝对数也开始下降。同时,今年4月份,M2的增速同比增长10.5%,增速降至历史低点。

2.3.jpg

5月12日,中国央行在其发布的2017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公开声称,“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4月央行资产负债表已重新转为“扩表”。以上的数据已经佐证了央行在其报告中的声明。

总之,从以上央行相关的货币政策操作变化来看,央行在4月份扩大了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同时扩张了其资产负债表,但是另外一方面,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以及银行的信用(M2)则是出现了“收缩”。

4月份,央行的货币政策或将成为“新形势下”的标准操作模式!

◆央行将继续领导一行三会加强“协调监管”。

博览研究员认为,央行加强协调监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495409277435583.jpg

◆央行在加强协调监管的同时,也在考虑为“市场”托底。

近期三会的“强监管”让市场的避险情绪空前高涨。

5月14日,银监会正式表态,为银行实现合规达标安排4至6个月的缓冲期,充分考虑银行业风险实际 , 科学把握力度和节奏 , 稳妥有序推进。自查督查和规范整改工作之间安排4至6个月的缓冲期, 为银行实现合规达标预留时间,对高风险业务, 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定应对预案。

监管收紧通道业务已是行业共识,但一直以来证监会并未明确禁止通道业务,而是给予机构充分缓冲期逐步压缩通道业务规模。5月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张晓军首提全面禁止通道业务,强调不得让渡管理责任。

银监会前脚说给予银行规范整改几个月的缓冲期,而后脚证监会就表态提要全面禁止通道业务。对此,尽管前期央行和银监会纷纷出来为市场表态,但是博览研究员认为,金融市场的“强监管”趋势并不会改变。

M2出现绝对值的下降正是说明了,金融市场的“强监管”导致商业银行出现收缩。

银行监管还刚刚开始,目前处于自查阶段,到6月份中旬上报自查结果,银监会再检查,然后再出监管的细则,所以短期内银行对券商资产管理的产品增量的需求应该很少。更关键的是存量产品的处理。银行原指望资金委托给券商可以获得好的收益,但事与愿违,过去1年市场的波动导致委外产品的收益并不如意,由此引发了银行对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不信任,近期陆续开始发生券商和银行就委外到期引发的纠纷。二三季度将面临大量的委外到期,存量产品不可避免的面临赎回压力。总之,银行面临资金收回的趋势。

而,央行在4月份和5月份的投放净值为正,这表明监管层在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央行适当调控流动性,以为“市场”托底对冲市场调整的风险。这也是我们看到今年4月份和5月份,央行扩大了公开市场净投放量。

焦点透视

川普“泄密门”风险正被抚平

【研究员】:陈果

结论:博览研究员则认为,就本次“泄密门”事件所引发的风险来说,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大,多为短期性风险,长期来看难以持续发酵。目前该事件仍处于舆论“搅局”状态,法律层面的弹劾程序并未真正开启。而且即便弹劾程序开启,也要经历复杂的流程和大比例的支持票数。博览研究员认为,基于本次“泄密门”风险多为短期性,同时大的宏观环境也并未发生改变——美国最新经济数据依然强劲、美联储货币政策仍在收紧,因此博览研究员再次强调此前的观点——川普政策全方位调整下,此前川普交易的投资逻辑正在改变,决定未来美国市场走向的唯一决定因素只剩下美联储、华尔街以及美国的经济数据,相应地,5.15市场发生的波动将会在短期内得到较快抚平,未来市场将会回归自身逻辑。

【博览财经研报】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就在5.15爆出特朗普“泄密门”的这一天,美元、美股大跌,黄金大涨:美元指数跌破98,美股三大股指开盘跌近1%,黄金则上涨1.97%。总体来看,上一周美元跌幅约为2%,创下2016年2月以来的最大单周跌幅;黄金周涨幅则为2%。

未来特朗普“泄密门”是否会持续发酵?我们所谈到“特朗普交易”又会怎么走?美元、美股、黄金这种趋势还是否会持续?

◆博览研究员则认为,就本次“泄密门”事件所引发的风险来说,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大,多为短期性风险,长期来看难以持续发酵。目前该事件仍处于舆论“搅局”状态,法律层面的弹劾程序并未真正开启。而且即便弹劾程序开启,也要经历复杂的流程和大比例的支持票数。

◆博览研究员认为,基于本次“泄密门”风险多为短期性,同时大的宏观环境也并未发生改变——美国最新经济数据依然强劲、美联储货币政策仍在收紧,因此博览研究员再次强调此前的观点——川普政策全方位调整下,此前川普交易的投资逻辑正在改变,决定未来美国市场走向的唯一决定因素只剩下美联储、华尔街以及美国的经济数据,相应地,5.15市场发生的波动将会在短期内得到较快抚平,未来市场将会回归自身逻辑。具体来看:

●美股做多情绪依然高涨,未来或继续走高;

●美元:一定程度遭到低估,离低估极值还很远,短期内依然承压:尽管不可否认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美国经济数据运行稳健的长期趋势不可改变,但这些已被市场充分消化的消息显然没有近期欧日政局的改变、经济数据的回暖抢眼,相应地处于强势阶段的美元遇上更为强势的欧元、日元,短中期内只能显得相对“弱势”;机构最新报告也表示,尽管当前美元遭遇低估,但是不妨碍继续做空,因为美元离低估极值还远得很;

●黄金:短期内依然有上涨的可能性,由于川普“泄密门”难以持续发酵,因此进一步推动黄金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上涨空间较小,未来需要进一步观望。

如何看待本次川普的“泄密门”事件?

如何看待本次川普的“泄密门”事件?这是否会引发媒体所热议的弹劾风险?

515日,有媒体报道称,前FBI局长科米透露,特朗普前国家安全顾问弗林在去年12月与俄罗斯驻美大使就美对俄制裁问题通话,这一行为违反了美国法律。媒体调查声称,特朗普竞选团队至少与俄罗斯有18次未披露的接触。而这很可能使特朗普陷入被弹劾风险。

◆博览研究员则认为,就本次“泄密门”事件所引发的风险来说,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大,当前该事件仍处于舆论“搅局”状态,法律层面的弹劾程序并未真正开启。而且即便弹劾程序开启,也要经历复杂的流程和大比例的支持票数。

横向来看,目前议员结构下,弹劾程序的启动和通过都不太可能。弹劾总统涉及复杂的流程和严格比例要求。弹劾程序需要有众议院超过二分之一议员的同意方可发起,然后由首席大法官主持、参议院超过三分之二的议员同意方能认定总统有罪。而目前,共和党在众议院和参议院的票数占比分比为:245:18352:48。从医改法案投票获通过的情况来看,目前议员结构下,弹劾程序的启动和通过都不太可能。

纵向来看,美国历史上仅有三位总统被牵扯进弹劾案,但尚无一人因弹劾程序本身而被罢免总统职务。17任总统安德鲁约翰逊和第42任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被启动弹劾程序,但未通过。第37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被启动弹劾程序,但在参议院投票前主动宣布辞职。这次特朗普弹劾风波主要因通俄问题而起,相比于水门事件而言,显然严重程度要低得多。

与此同时,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就在特朗普对内不断碰灰之际,对外则是“节节胜利”,521日,川普首次外访到达第一站目的地沙特,并与沙特签署了价值高达1100亿美元的军售协议,除此之外,两国还将达成在今后10年美国对沙特总价值3500亿美元军售的协议。可以预计的是,近期川普在对外策略上的调整,包括和中国、中东地区关系的改善,能一定程度对冲掉其国内新政受阻带来的风险。

综合来看,本次“泄密门”多为短期性风险,长期来看难以持续发酵,特朗普面临的弹劾风险较小。

本次“泄密门”对“特朗普交易”有何影响?

那么本次“泄密门”对“特朗普交易”又有何影响?

◆博览研究员认为,短期性冲击正逐步退却,市场正重回自身逻辑。博览研究员在《川普百日新政全盘翻盘下,川普交易宣告结束》中已经指出,“‘川普交易’已告一段落:当前川普政治目标已发生转变——由此前的主要是维稳其选民基础,实行百日新政,到如今的更多在考虑和整个美国政治经济体制磨合的程度,确保其在三年任期能较为顺利;相应地,川普政策全方位调整下,意味着此前川普交易的投资逻辑正在改变。而这也意味着,决定未来美国市场走向的唯一决定因素只剩下美联储、华尔街以及美国的经济数据。

而现在,我们看到美国最新经济数据依然强劲,当前失业率已降至十年最低,低于美联储测算的长期自然失业率,信贷、零售等经济指标的回调已在发生,但这一回调是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景气的周期性回复,美国经济复苏趋稳的态势是基本稳固的;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依然毋庸置疑,6月加息似乎已“板上钉钉”,当前加息预期再度回暖:Bloomberg给出的6月加息预期回升至97.5%FedWatch6月加息预期回升至73.8%

◆因此,博览研究员认为,由于本次“泄密门”本身带来的风险就为短期性的,难以持续发酵,同时大的宏观环境也并未发生改变,因此5.15市场发生的波动将会在短期内得到较快抚平,未来市场将会回归自身逻辑。综合来看,“川普交易”宣告结束下,不可否认川普相关动态将会市场带来一定影响,但影响不断趋弱,特别是前期税改、医改给市场的利好已然趋尽,未来市场更为关注其带来的利空影响(当然总体来看受到利空影响也会趋小)。

未来美股、美元、黄金又会怎么走?

在此逻辑下,未来美股、美元、黄金又会怎么走?各自的运行逻辑是什么?

博览研究员认为,目前美股做多情绪依然高涨,未来或继续走高。

可以看到不同于3.21医改受阻,美股迟迟位收复失地,当前美股已快速回调,基本收复5.15跌幅。

1495412141798281.jpg

美元:一定程度遭到低估,短期内依然承压。

可以看到相较于欧日、日元等货币,近期美元明显处于弱势状态,尽管不可否认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美国经济数据运行稳健的长期趋势不可改变,但这些已被市场充分消化的消息显然没有近期欧日政局的改变、经济数据的回暖抢眼,相应地处于强势阶段的美元遇上更为强势的欧元、日元,短中期内只能显得相对“弱势”

机构最新报告也表示,尽管当前美元遭遇低估,但是不妨碍继续做空,因为美元离低估极值还远得很1992年克林顿即将遭遇弹劾之时,美元被低估了两倍多。

1495412159773645.jpg

1495412232595937.jpg

黄金:短期内依然有上涨的可能性,但上涨空间已所剩不多,未来需要进一步观望。

前段时间黄金调整幅度较大,当前仍处于相对低位,所以短期内还存在一定的上涨空间。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博览研究员在上文中所强调的,川普“泄密门”难以持续发酵,因此进一步推动黄金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相应地短期内上涨空间较小。

1495412188919333.jpg

决策参考

美国缩表、欧日“无债可买”:万亿美元构筑的牛市走向何方?

【研究员】:田文

结论:2016年开始,全球最主要的国家陷入对资产价格的炒作,而如今,面对各大央行要么“准备转身走人”,要么“已经无资产可买”的尴尬现实,全球资产市场所面临的就是血色的夕阳,甚至是“最后的晚餐”!欧美股市目前的高估值,以及衡量市场恐惧情绪的CBOE波动指数在本周早些时候触及23年以来的低位,都引起了一种不安的感觉:即周期性的牛市在持续了8年后,将于第9年崩溃。最新消息显示,一些“聪明资金”正在撤离美股: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总资金管理额高达1020亿美元的桥水创始人达里奥预言,从长远来看,前景并不乐观,且未来衰退幅度可能“史无前例”。达里奥称,投资者可能还有两年的时间做好投资规划;事实上,没有人真正知道现在的这场盛宴什么时候会结束,但是要注意的问题在于,“聪明的投资人”究竟在想什么,这可能是明智的。

【博览财经研报】2016年开始,全球最主要的国家陷入对资产价格的炒作,而如今,面对各大央行要么“准备转身走人”,要么“已经无资产可买”的尴尬现实,全球资产市场所面临的就是血色的夕阳,甚至是“最后的晚餐”!博览研究员认为,比特币近期来的“疯涨”,很可能就是这种“末世情结”的一种宣泄……

欧美股市目前的高估值,以及衡量市场恐惧情绪的CBOE波动指数在本周早些时候触及23年以来的低位,都引起了一种不安的感觉:即周期性的牛市在持续了8年后,将于第9年崩溃。最新消息显示,一些“聪明资金”正在撤离美股: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总资金管理额高达1020亿美元的桥水创始人达里奥预言,从长远来看,前景并不乐观,且未来衰退幅度可能“史无前例”。达里奥称,投资者可能还有两年的时间做好投资规划;事实上,没有人真正知道现在的这场盛宴什么时候会结束,但是要注意的问题在于,“聪明的投资人”究竟在想什么,这可能是明智的

全球债务占GDP比重达到325%,这就是节点

2017年1月5日,国际金融协会(IIF)发布报告称——

●2016年全球债务占GDP比重达到325%以上,主要是由于政府债务的大幅增长。

●2016年前三季,全球债务规模增加11万亿美元以上,达到217万亿美元

●新增债务中有将近一半是政府债务。其中7.10亿美元来自中国……

必须明确的是,任何一个经济体的债务膨胀到一定阶段之后,利息就会不断增长,侵蚀掉经济的增加值,最终会让经济增长的列车停下来,博览研究员认为,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决策层自去年以来,明确加大“去杠杆、脱虚向实”力度的根本原因之一!

而理论的研究表明,当债务超过250—300%之后,就会持续侵蚀实际的经济增长能力。而2016年全球债务占GDP比重达到325%,这就是节点

如今,各国央妈都开始“小心翼翼”的为“撤退”试水了——

其实,早在一年多之前的G20上,捉襟见肘的各国央妈,就在把“财政政策”拱上“接盘侠”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现在各种或明或暗的“抽身技巧”悄悄的开始上演,问题就是在,那些此前的被央妈热捧的股市、债市,未来怎么办?

欧日央行4个月后可能就“无债可买”了!

博览研究员要强调的是,央行一直是全球政府债券的最大买家,但它们可能很快会转变成卖家,对全球市场来说这是一个重大转变

随着全球经济最终复苏,投资者相信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的资产规模已见顶。而美联储官员近来已经在讨论如何“缩表”。

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

欧央行持有总计4.5万亿美元资产,规模超过了其他任何一家银行。

目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日本央行的资产规模均为4.4万亿美元

而据美国银行统计,今年前四个月,以日、欧为首的全球央行已经购买了1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因此全球股票和债券年化收益率均录得两位数的涨幅

但博览研究员担忧的是,目前来看,主要央行的QE已经难以为继,日本和欧洲央行面临着更大的困难:距离无债可买剩下不到半年时间了!

●日本央行两个月前开始缩减QE,并暗示它将比计划少购买18%的债券

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承认,日本央行目前约以每年60万亿日元(5270亿美元)的速度购买债券,少于预计中每年80万亿日元的资产购买规模。

目前日本央行已经购买了市场上流通国债的40%。而彭博则披露:日本央行正在加大力度与市场沟通,为下一步的缩减QE打下基础

●欧洲央行推行QE的尴尬:可能会走日本的老路。

就在日本央行悄无声息缩减QE的时,欧洲央行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更加糟糕的境地,因为4个月之后,已经没有合格的德国债券可购买了——

根据欧元区的政策协议,德国债券占欧洲央行QE债券持有比例为33%,而按目前欧央行的债券购买速度,10月份就会触及这一上限

根据五月初欧洲央行公布的数据,欧洲央行4月份购买的德国债券,比政策允许的金额减少4亿欧元。

据悉,这是欧洲央行资金首次大规模偏离德国。另外据欧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仅仅六个月的时间内,欧央行购买的德国债券平均到期时间从10年以上降到5年以内。这意味长期债券短缺

而德国并不是欧元区唯一一个债券短缺的成员。欧央行在爱尔兰和葡萄牙同样已无债券可买。

其实去年10月份,欧央行已经将今年4月份的债券购买金额从80亿欧元缩减到60亿欧元。货币市场对于欧央行加息预测认为,2018年欧央行加息概率达到70%

……

央妈“买光”债券之后也快“买光”的股票了?!

当债券这种“低风险”资产被央妈“买光”之后,其“收购”的矛头立即转向了“高风险”的股市,这被视为近期全球股市频频走强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使得美股,尤其是科网股频创新高的主力

根据对全球18家央行官员的一份调查报告,80%的受访者称,计划增加股票的持有量;43%的受访者称,计划增持公司债;12名官员认为,低收益政府债券是央行投资转向多样化的原因。

截至目前,美股已经连续8年走高,创造了美国历史上第二长牛市。对于美股近期不断刷新历史新高,不少人归功于“特朗普行情”。但博览研究员认为,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其神秘买家——瑞士央行(SNB)。

根据瑞士央行5月5日发布的报告,今年第一季度瑞士央行大举购买美股,持有的美股金额从2016年底的634亿美元,增至今年一季度末的804亿美元,总额再破新高,季度持股的增幅也刷新纪录。

……

除了瑞士央行,日本央行也是“炒股达人”。日本央行通常集中火力,买入股票来采取干预措施,无论是购入日经225指数成份股,还是东证指数成份股。

目前,日本央行持有接近2/3的日本股市ETF(交易所交易基金)。根据公开数据,估计日本央行凭借其购买的ETF,已跻身日经225指数约90%成份股的前十大股东之列。现在,日本央行是日本蓝筹股的主要持仓者,持仓量高于全球大型基金公司贝莱德,以及管理着逾3万亿美元基金的美国先锋集团。

相比之下,财大气粗的美联储则不能购买股票。不过,去年9月底,美联储主席耶伦也曾表示,如果可以,且若美国经济再度陷入危机,美联储将会考虑通过购买股票与公司债来提振美国经济……

一旦全球央行缩表,1万亿美元QE构筑的牛市将走向何方?

央行不断增持股票令投资者担心,一旦央行减少投资,是否会发生“金融事件”?博览研究员要提示的是,从历史上看,日本、欧洲央行和美联储缩减QE都对市场产生广泛的影响。如今,欧、日两家央行似乎有同时进行缩减QE的征兆;而与此同时,美联储正在考虑下个月加息,并计划在今年进行缩表,这一轮由低利率和全球央妈们放水构筑的牛市又将何去何从?

●事实上,欧洲央行缩减QE是有前车之鉴的:2011年的加息导致了欧元区成员政府债务危机。

●2013年,美联储宣布缩减QE,全球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腥风血雨。

●日央行在日经225指数90%的成分公司中的持股份额都已经跻身前十,倘若日本央行缩减QE,日本大部分龙头企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欧美股市目前的高估值,以及衡量市场恐惧情绪的CBOE波动指数在本周早些时候触及23年以来的低位,都引起了一种不安的感觉:即周期性的牛市在持续了8年后,将于第9年崩溃

最新消息显示,一些“聪明资金”正在撤离美股: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总资金管理额高达1020亿美元的桥水创始人达里奥预言,从长远来看,前景并不乐观,且未来衰退幅度可能“史无前例”。达里奥称,投资者可能还有两年的时间做好投资规划;事实上,没有人真正知道现在的这场盛宴什么时候会结束,但是要注意的问题在于,“聪明的投资人”究竟在想什么,这可能是明智的

减产协定延长难改全球供给增加、需求减少格局,油价依然承压

【研究员】:陈果

结论:博览研究员此前已指出,当前原油供给已成为决定国际油价走向的最关键因素,本次油价重新回暖也主要源于供给方面的利好:4月OPEC减产执行力度较好,执行力度达为96%;OPEC减产协定有望延长九个月至2018年3月。除此之外,近期相对疲软的美元也有进一步助攻油价持续上行。那么这种反弹又是否可持续?博览研究员认为,答案显然是存在疑问的,即使OPEC减产协定得到延长,但长期看石油供给仍在增加,供给端压力依然在加大——首先最大的威胁就来自美国页岩油,当前美国页岩油正连续增产;其次,减产协定之外的产油国也在“蠢蠢欲动”,预计沙特除美国和24个联合减产的产油国外,其余产量最大的五个生产国的日产量将增加30万桶;最后,减产产油国已存在争议,减产能否贯彻也需要打上问号。值得注意的是,其他能源的增产,譬如可燃冰的开发,全球需求趋软,近期中国经济“周期论”、“再通胀论”均被证伪也将对油价产生冲击。

【博览财经研报】博览研究员注意到,近期国际油价不断走强,自本月5日触底以来,国际油价已经持续反弹两周,累计上涨幅度接近10%,上周国际油价大涨幅度接近6%,当前国际油价已重回50美元/桶之上。

为何油价得以反弹?这种反弹又是否可持续?

博览研究员此前已指出,当前原油供给已成为决定国际油价走向的最关键因素,本次油价重新回暖也主要源于供给方面的利好:4月OPEC减产执行力度较好,今年至今为止欧佩克履行减产协议率仍然为96%;OPEC减产协定有望延长,欧佩克将在5 月25 日举行会议讨论下半年产量正常,目前为止,欧佩克成员国中有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委内瑞拉表态支持延长减产协议,非欧佩克产油国除了俄罗斯外,有土耳其、阿曼、哈萨克、阿塞拜疆表态支持延长减产协议。

除此之外,近期相对疲软的美元也有进一步助攻油价持续上行。上周美元单周跌幅达2%,创下2016年2月以来最大周跌幅。

博览研究员认为,即使OPEC减产协定得到延长,但长期看石油供给仍在增加,供给端压力依然在加大,近期供给端显现诸多新的变量。具体来看

首先最大的威胁就来自美国页岩油,当前美国页岩油正连续增产。

IEA预计今年全球原油产量将增长48.5万桶/日,相比之下2016年为下降79万桶/日。该机构称:“主要的增长动力来自美国。”EIA预测,美国原油产量到明年将达到990万桶/日,这个产量水平与沙特和俄罗斯非常相近。

其次,减产协定之外的产油国也在“蠢蠢欲动”。

机构研究显示,沙特除美国和24个联合减产的产油国外,其余产量最大的五个生产国的日产量将增加30万桶。加拿大和巴西,作为全球第七大和第十大原油生产国,随着长期项目的上线,有望录得除美国外的最快的产量增长。

最后,减产产油国已存在争议,减产能否贯彻也需要打上问号。

尽管OPEC成员国伊朗也表示赞同延长减产期限,但由于伊朗去年刚回归国际市场,因此并不受此前欧佩克减产协议约束。而温和派”鲁哈尼连任或促使伊朗继续增产,而此前伊朗曾表示争取实现在今年年中恢复到470万桶/日的长期平均水平。除此之外,减产国之间还存在其他矛盾,比如此次沙特向美国示好,会不会引起其他减产国的警惕?产油成本相对较高的俄罗斯,在油价涨幅不及预期的背景下能否撑过下个减产期限?……

其他能源的增产,譬如可燃冰的开发也将对油价产生冲击。在全球需求趋于疲软,近期中国经济再度回调,国内“周期论”、“再通胀论”均被证伪的背景下,国际油价也将承压。

近期国际油价为何大涨?OPEC减产执行力度较好、减产协定有望延长以及弱势美元助攻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近期国际油价不断走强,自本月5日触底以来,国际油价已经持续反弹两周,累计上涨幅度接近10%,上周国际油价大涨幅度接近6%,当前国际油价已重回50美元/桶之上。

博览研究员此前已指出,当前原油供给已成为决定国际油价走向的最关键因素,我们看到,1980 年以来,全球原油需求同比多数年份中维持在0-4%的窄幅区间内,而原油价格的波动范围却在-50%至60%的宽广范围内。因此,在博览研究员看来,本次油价重新回暖也主要源于供给方面的利好:4月OPEC减产执行力度较好,今年至今为止欧佩克履行减产协议率仍然为96%;OPEC减产协定有望延长,欧佩克将在5 月25 日举行会议讨论下半年产量正常,目前为止,欧佩克成员国中有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委内瑞拉表态支持延长减产协议,非欧佩克产油国除了俄罗斯外,有土耳其、阿曼、哈萨克、阿塞拜疆表态支持延长减产协议。

当然,近期相对疲软的美元也有利于油价持续上行,上周美元单周跌幅达2%,创下2016年2月以来最大周跌幅。值得注意的是,美元疲软并不意味着油价必然上行,我们看到去年12月后美元指数就处于下行通道,但3、4月国际油价出现了两波下跌趋势,一度跌至45美元/桶之下。

长期看减产协定延长难改全球石油供给增加、需求减少的格局

那么未来油价还能否持续上行?OPEC减产就能化解所有的负面因素?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答案显然是存在疑问的。博览研究员注意到,近期供给方面出现了诸多变量因素:美沙关系趋于缓和,5月21日川普首次外访首站到达沙特,与其签下3500亿美元大单;同一天里,伊朗总统“温和派”鲁哈尼赢得大选成功连任,能源市场因此消除了一个巨大的潜在隐患;截止5月19日当周,美国石油钻井机活跃数新增8台,总数至720台,连涨18周,再次刷新2015年4月17日以来新高;除美国和24个联合减产的产油国外,其余产量最大的五个生产国(包括加拿大、巴西在内)的日产量将增加30万桶……

博览研究员认为,即使OPEC减产协定得到延长,但长期看石油供给仍在增加,供给端压力依然在加大。

首先最大的威胁就来自美国页岩油,正如上文谈到的,美国页岩油正连续增产。

国际能源署(IEA)认为:“即使考虑到有11个非OPEC生产国签署了减产协议,以及加拿大和北海发生的意外供应中断,我们仍然预计到5月份全球原油产量将再次同比增长。”IEA预计今年全球原油产量将增长48.5万桶/日,相比之下2016年为下降79万桶/日。该机构称:“主要的增长动力来自美国。”

美国2014年-2016年原油日产量分别为870、943、890万桶,本月,日产量再次回升至925万桶左右。随着特朗普鼓励原油开采和管道铺设,以及日本国加大从美国进口原油,美国原油产量还会继续增长。EIA预测,美国原油产量到明年将达到990万桶/日,这个产量水平与沙特和俄罗斯非常相近。

其次,减产协定之外的产油国也在“蠢蠢欲动”。

机构研究显示,沙特除美国和24个联合减产的产油国外,其余产量最大的五个生产国的日产量将增加30万桶。加拿大和巴西,作为全球第七大和第十大原油生产国,随着长期项目的上线,有望录得除美国外的最快的产量增长——加拿大石油产量预计将在年内创下历史新高,日产量有望增加20万桶,达到470万桶左右;巴西2017年石油产量预计平均每天增长21.2万桶,达到280万桶,到2025年,巴西有望成为世界第五大原油生产国。显然这些将让油价承压。

最后,减产产油国已存在争议,减产能否贯彻也需要打上问号。

尽管OPEC成员国伊朗也表示赞同延长减产期限,但由于伊朗去年刚回归国际市场,因此并不受此前欧佩克减产协议约束。而温和派”鲁哈尼连任或促使伊朗继续增产,而此前伊朗国家石油公司曾表示,正全力增产恢复产能,实现在今年年中恢复到470万桶/日的长期平均水平。除此之外,减产国之间还存在其他矛盾,比如此次沙特向美国示好,会不会引起其他减产国的警惕?产油成本相对较高的俄罗斯,在油价涨幅不及预期的背景下能否撑过下个减产期限?……

当然,博览研究员认为,减产产油国和美国关系的调整也或许会对油价产生一定利好,但是这个利好还是要打上一个问号。沙特奉上大单上后美国是否暂缓页岩油生产,还是单独地给沙特开上“小灶”,这些都有待于未来进一步观察。

除此之外,其他能源的增产,譬如可燃冰的开发也将对油价产生冲击。在全球需求趋于疲软,近期中国经济再度回调,国内“周期论”、“再通胀论”均被证伪的背景下,国际油价也将承压。

综合来看,博览研究员认为,减产协定难改全球石油供给增加、需求减少的长期格局,长期看油价依然存在较大压力,短中期内受益于减产协定延长油价将持续在50美元/桶上下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