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亚迪“兜售”电池进展神速 下一步动力电池业务单独上市?
今年5月,比亚迪宣布将具有核心技术的动力电池模块向新能源汽车市场供货。时间仅仅过去一个月,比亚迪“兜售”电池便有了神进展。6月6日,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深圳总部召开的股东大会上透露,比亚迪动力电池外销已与几个大的乘用车品牌在谈,甚至有的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
经济观察报获悉,目前比亚迪正在与广汽集团、一汽集团以及上汽集团等旗下的乘用车品牌洽谈动力电池的合作事宜,合作洽谈的名单还在进一步扩大。“以前比亚迪的电池就有小范围的对外出售,从今年年初开始,比亚迪电池事业部开始正式允许将自产的车用动力电池对外销售,这几个月感兴趣前来洽谈的车企的确不少。”知情人士透露。
广汽乘用车相关负责人称,的确有与比亚迪就动力电池合作进行接触,但现在无法对外透露过多信息。
作为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上汽集团也出现在上述合作洽谈名单里,令人颇感意外,特别是在上汽集团已经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宁德时代”)宣布联合成立动力电池公司的背景之下,这样的接触显得意味深长。
对此,上汽乘用车相关负责人6月22日称:“上汽没有和比亚迪在电池领域进行合作,目前上汽已经和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及动力电池系统方面分别成立合资公司,从研发端到制造端已经实现了全产业覆盖,可以满足上汽新能源车热销下对于动力电池的需求。”
但也有长期关注动力电池领域的资深人士表示,“上汽以前的确从比亚迪处购买过电池,但数量不多。现在来看,接触也许有,但应该不会有合作,上汽自己在电池这块已经理顺了。对竞争对手要知根知底,这也是很重要的。”
当前,比亚迪的动力电池销售已经从过去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发展为主动出击。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比亚迪下半年很可能会有签署动力电池合作的企业,预计一年后会形成实质性销售。
现在,资本市场对动力电池的关注相当密切,其原材料价格长期居高不下,加之宁德时代超过千亿元的高估值,使动力电池的相关话题在资本市场很火爆。在这种背景下,长期深耕动力电池领域的比亚迪,下一步的选择不排除将动力电池业务单独上市,当前的对外合作或许是为将来的上市铺路。
遭遇沽空机构做空后 桑德国际私有化或渐行渐近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中,沽空港股成为了资本市场中一个难以绕开的话题。科通芯城、瑞声科技、敏华控股及达利食品纷纷拜倒在沽空机构之手下。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不完全统计,自2015年以来已经有超过20家香港上市企业被沽空机构狙击,这些公司大部分至今或依然在申请长时间停牌中甚至申请清盘,仅有少数公司成功击退沽空机构。其中申请停牌的公司则大多选择用“时间”换“空间”的手段,在有限的停牌时间内,争分夺秒地通过多种资本手段积极运作。
桑德国际(00967)便是这批被沽空后正在全力自救的上市企业中的一员。
日前,正处于停牌状态的桑德国际发布公告称,由于公司前几大主要股东持股过于集中,即自然人文一波、长江资本(Changjiang Capital Fund)及公司主要股东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三家股东的持股总份额达到了公司全部已发行股份的79.81%,且彼等各自为联交所证券上市规则项下的公司主要股东,被认定为核心关连人士,不符合上市规则最低公众持股量的规定。
随着这一信息的披露,外界纷纷认为这预示着桑德国际短期复牌无望。
“这恰恰或是桑德国际自救进程的重要一步。”6月23日,一位长期跟踪桑德国际的港资券商研究人士坦言,“股权大量集中在主要股东手中,这已经为桑德国际的私有化创造了进一步的条件。”
早在2015年时,桑德国际遭遇到沽空机构做空之后,市场便有传言称深陷财务风波的桑德国际不排除启动私有化的进程,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成熟,据悉,种种迹象表明,其私有化进程或正提上日程。
国泰航空重塑内部架构 拟裁员600人削减人力成本
香港最大的航空公司国泰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泰航空”)喧嚣数月的裁员行动正逐步落地。
国泰航空于5月22日正式宣布将裁减大约600名公司总部员工。其中,包括约190个高级及中级管理职位,占集团管理职位的25%,以及约400个非管理人员职位,占集团相关职位18%。
近日,多位国泰航空内部不愿具名的人士透露,最近一个月有员工陆续收到调岗或停职通知,“被裁撤人员最多的部门是负责集团IT后台搭建、信息发布的资讯科技部,有近80名员工已陆续接到通知。”
国泰航空表示,“裁员作为企业精简转型的一部分,务求令国泰航空及国泰港龙航空更有效地作出适时及恰当的决策,让公司可全心专注为顾客服务。”
在业内看来,裁员所带来的人力成本缩减既是国泰航空扭转近8年首度亏损的必然之举,也是响应投资者诉求的无奈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