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政策*
 查看往期
第3881期 2017-07-19(与您相约每周一、周三、周五)

主编点评

【本期主编】:张宏伟

7月18日,美股周一平收,在主要股指均处于历史高位以及大量公司即将发布财报情况下,投资者变得谨慎。18日开盘,恒指高开0.07%,10点之后受累A股跳水,港股恒指也出现大幅跳水,之后维持震荡,尾盘急速拉升,截止收盘,恒指涨0.21%,报26524.94点;国企指数跌0.26%,报10755.28点;红筹指数涨0.14%,报4166.61点。大市成交828.19亿港元。

资金方面,截至港股收盘,沪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沪股通净流入11.29亿,港股通(沪)净流入7.75亿;深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深股通净流入9.69亿,港股通(深)净流入为3.77亿。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港股气氛虽持续畅旺,但随着中国进一步对金融行业加强监管,18日更有消息指,要对海航系及万达系的相关融资进行审查,拖累A股走势连日偏软,预期A股因素会限制港股后市升幅,加上港股短线累升不少,港股或会先补回上周的上升缺口,26100见支持,首个阻力位见26700。

今日头条

港股短线累计升幅不少 或先补回上周上升缺口

2017-07-18_172933.png

7月18日,美股周一平收,在主要股指均处于历史高位以及大量公司即将发布财报情况下,投资者变得谨慎。18日开盘,恒指高开0.07%,10点之后受累A股跳水,港股恒指也出现大幅跳水,之后维持震荡,尾盘急速拉升,截止收盘,恒指涨0.21%,报26524.94点;国企指数跌0.26%,报10755.28点;红筹指数涨0.14%,报4166.61点。大市成交828.19亿港元。

个股方面,瑞声科技涨6.83%,报115.8元,领涨蓝筹,股价创上市新高。黄金股上涨,招金矿业涨2.9%,报6.39元;紫金矿业涨4.25%,报2.7元;中国黄金国际涨5.26%,报12元;灵宝黄金涨2.42%,报1.69元。内房股下跌,中国恒大跌2.6%,报15.76元;富力地产跌2.3%,报12.74元;龙湖地产跌1.84%,报18.12元;碧桂园跌1.41%,报9.09元。中资金融股下跌,招商银行跌2.82%,报24.1元;中信银行跌0.99%,报5.02元;建设银行跌0.31%,报6.39元;中国银行跌0.79%,报3.76元;中国太平跌1.56%,报22.05元;中国人寿跌0.78%,报25.6元;中信证券跌1.48%,报15.94元;第一上海跌1.83%,报1.07元。

资金方面,截至港股收盘,沪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沪股通净流入11.29亿,港股通(沪)净流入7.75亿;深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深股通净流入9.69亿,港股通(深)净流入为3.77亿。

消息方面,7月17日央行行长周小川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会议称,今后一段时间,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履行好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职责,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优化金融供给体系,推进金融市场创新,加快普惠金融发展。进一步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和逆周期调节,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

信诚证券联席董事张智威表示,港股气氛虽持续畅旺,但随着中国进一步对金融行业加强监管,18日更有消息指,要对海航系及万达系的相关融资进行审查,拖累A股走势连日偏软。预期A股因素会限制港股后市升幅,加上港股短线累升不少,港股或会先补回上周的上升缺口,26100见支持,首个阻力位见26700。

热点聚焦

周三热门港股聚焦

2017-07-18_225335.jpg

内地资金持续南下 本地及海外机构主导港股格局松动

2017-07-18_194203.jpg

港股行情持续火热,7月10日至14日恒生指数上涨4.14%,7月17日收盘再创近两年新高。相比内地A股及美欧股市,呈现出独立行情。中国证券报撰文指出,在“赚钱”效应影响下,资金南下热情水涨船高,内地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积极关注香港市场投资机会,不断有新基金把港股通纳入研究及投资范围。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新发行的5000多只私募产品中,近60%可以投资港股。不过,也有私募人士指出,通过港股投资获利不容易。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内地资金不断南下,港股投资生态也在变化,内地资金将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由本地和海外机构资金主导的港股定价权格局开始松动。

港股赚钱效应明显

“今年港股行情这么好,大家肯定都想分一杯羹,不少私募都开始发行涉及港股的产品。”华南一位私募基金经理透露,他旗下目前就管理着一只可投资港股的产品,该产品今年以来的收益明显高于A股产品。

港股投资逐渐成为内地机构关注的热点,今年新成立的证券类私募产品,可投港股占比达60%,同比增长20个百分点以上。港股市场显著的“赚钱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私募南下布局。数据显示,截至6月23日,今年新成立的5306只私募证券类基金产品,投资范围包含港股的有3150只,占比59.37%,去年同期占比仅为37.08%。

对此,深圳一位私募人士表示,其所在公司也瞄准了港股行情,在今年4月份发行了第一只可投资港股产品。“刚开始做港股,还处于试水阶段,相关的投研力量也刚刚开始组建。”

与越来越多资金南下布局相对应的是,今年以来港股行情屡创新高,指数和个股均有良好的赚钱效应。恒生指数今年以来涨幅已超过20%,相关龙头个股如腾讯控股今年以来的涨幅更是超过50%。数据显示,目前416只港股通标的中,有316只个股今年以来实现上涨,占比达75.96%。同时,上涨超过100%的有14只,上涨超过50%的有37只,如中国恒大涨幅达227.52%、比亚迪电子涨幅达196.43%。

数据显示,借助于港股和美股的出色表现,投资美股、港股及新兴市场的QDII基金表现也极其抢眼。据数据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底,成立满6个月、进行净值披露的10只海外私募基金产品,近6月平均收益率达到9.64%,领跑内地私募基金。

事实上,在港股行情屡创新高的背后,内地资金南下功不可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港股通绝大部分时间均呈现出“南热北冷”的局面,近一个月南向资金净流入316.09亿元,而北向资金净流入仅154.55亿元,而近半年来南向资金净流入更是达到1637.01亿元。

清和泉资本方面表示,上周港股市场不断创下新高,主要推动力在于美联储主席耶伦在其讲话中明显表现偏向鸽派,美国年内加息概率明显下降,虽明确表示美联储将在年内启动缩表,但具体时间仍未给出。另外,市场预期已较充分,整体市场流动性压力有所缓解,市场情绪向好。同时,美股表现受益于财报季来临表现较好,也带动港股市场上行。

估值差催热“A+H”股

南下资金“细水长流”助推港股长牛,在中港两地“互联互通”的大背景下,中港两地股市其实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整体。因此,在A股当前的市场形势下,南下资金会自动填平港股“估值洼地”。

在这一过程中,中资股尤其是“A+H股”受到内地资金热捧。前述深圳私募人士表示,其公司在投资港股时受限于相应投研力量的薄弱,进军港股市场时最先考虑的就是“A+H股”。“投资‘A+H股’可以直接利用内地的研究力量,不需要再花费太多时间去研究新公司,有对比之后更容易进行判断,需要考虑更多就只是估值问题;其次,对中资股投资也更适合我们的逻辑和实际。”

香港是相对于内地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短期内可能受到全球股市和资金的影响,但是可以看到,目前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有50%以上的都是内地公司。因此,香港市场也会受到内地经济影响。但从世界各国的股市来看,香港市场的整体估值,依然处于低估状态。因此,香港市场将呈现逐步上升的过程。

“A+H股”正在受到热捧。数据显示,在目前95只“A+H股”中,今年上半年有73只实现了上涨,涨幅最高的是海信科龙达107%,而涨幅超过10%的更是达到51只。分析人士指出,从资金面看来,目前南下资金对香港市场整体而言有推动作用,有些公司同时在内地和香港上市,香港的公司股价明显低于A股市场。就同行业内的公司而言,香港上市公司的估值也明显低于在A股上市的公司估值。因此,随着深港通和沪港通的推出,南下资金持续买入这些低估值的香港上市公司,为香港市场带来了新增资金。

从估值角度来看,即使目前港股涨幅较高,但仍处于估值洼地,这或成为继续推高港股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人民币贬值预期推升了内地资金海外配置的需求;另一方面,险资等获准沪港通的投资权限,这将使内地南下资金处于持续流入低估值港股的状态。

“由于港股市场中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占比非常高,因此我们对于港股市场的投资板块与内地A股市场基本一致。在投资标的的选择上,若标的是AH股,在上市公司基本面相同的情况下,选择存在折价的一方会更有优势。”清和泉方面表示。

平安证券指出,展望下半年,随着国内库存周期见顶,低估值的港股将更受青睐,南下资金进行“估值套利”的行为将加速。由于港股相对A股折价较高,未来将驱动港股长期走牛。

内地资金话语权提升

“从最近一年多以来的情况来看,影响港股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金,尤其是南下资金长期而持续性地输入,其影响力远超过利率、基本面改善等其它因素。”一位私募人士指出,据其了解,在目前港股通南下资金的构成上,主要还是以机构资金为主,而且这一资金流入过程将是一个非常长期且缓慢的过程。

而据平安证券方面预计,目前内地投资者现在的交易额占港股总交易额的比重已经上升到20%左右。这一数据也意味着,港股市场上内地资金的话语权正在显著提升,港股市场完全由海外机构投资者主导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事实上,此前不少中资股都对港股市场的低估值表现非常无奈。但随着内地资金力量在港股市场的崛起,这一现象或许将开始改变,中资股的市场价值将得到港股市场的认可。不过,在平安证券看来,虽然港股通成交额占港股总成交额的比重在2017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本地和海外机构投资者仍然是港股市场上的交易主力,贡献了港股60%以上的交易额,港股的定价权仍然维持在香港本地和海外机构投资者的手里。

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第一季度,一些内地游资曾经尝试“试水”港股,将A股的操作手法复制到港股,但显然这一做法难以适应机构投资者居多的港股市场,更多只能是去逐步适应港股的市场规则。同时,不少机构也表现出对港股投资的“烦恼”,比如不熟悉港股的规则、没有相应的投研力量、对做空力量的恐惧等。虽然也想尝试港股这杯羹,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

传银行排查授信业务风险 复星融创股价大跌

2017-07-18_201347.jpg

近来,市场流传一份某商业银行内部系统下发的名为“关于海航系、万达系、复星系、融创系授信业务专项排查的通知”。市场担忧这几家公司激进的债务杠杆会带来更大风险。中金在线港股综合指出,通知要求该商业银行总行营业部、金融事业部等对上述几家企业在银行授信业务方面的风险披露进行核查。据了解,目前复星和融创的融资活动并未受到影响。

复星宣布成功发行20亿元短融券

据复星集团官方微博18日发布的消息,复星国际之全资子公司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公司于7月17日顺利完成2017年度第二期超短期融资券的簿记建档,本次发行规模20亿元,期限270天,主体信用等级为AAA级,主承销商为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主承销商为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复星官微称,本次发行获得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资银行的大力支持,全场倍数2倍,最终募集资金20亿元。发行票面利率年化4.8%,为近期同评级发行的民营企业中较优水平。根据对订单的统计,本次交易按投资者类型分类,中资银行占比85.5%,其余投资人为基金及信托。本次债券融资所得款项将全部用于集团置换原有债务,公司总债务规模不会因此而增加。

然而18日复星系股价再次下跌,截至收盘,复星医药H股跌0.52%,报28.7元,其A股跌4.01%,报28.71元;复星国际跌2.02%,报11.64元。

融创债券价格大幅下跌

受此拖累,融创中国2019年12月到期债券价格跌破面值,债券价格一度下跌4.1%至99.3美元,创下2014年12月发行以来最大跌幅;融创中国股价盘中一度跌13%,报15.5港元,截至18日收盘,跌7.33%,报15.94元。

16融创06跌1.98%报93.5元,16融创07跌1.72%报85元,15融创01跌0.13%报97.87元。媒体称金融机构全面排查融创资金风险。

一位大型信托公司北京分公司负责人表示,刚刚不久还给融创发行了信托产品,并已放款。

一位消息人士透露,前些天某大型股份制银行行长“亲自给业务部门打招呼”,将融创的授信额度增加了100亿元。近日,中信信托正在为融创操作几十亿的信托产品,内部一样没有叫停。

此外,尚未听说对融创信托产品进行限制的消息。

孙宏斌霸气回应:排查风险很正常 融创账上500亿

7月18日上午,融创中国董事局主席孙宏斌在北京华贸中心丽思卡尔顿酒店接受采访。孙宏斌表示,“银行排查的事情,据我们了解,在融创跟万达的投资并购之后,各个银行就已经开始排查。这个事情特别正常。很多银行跟我们和万达,以及13个万达文旅项目都有交集,银行不关注是不对的。”

他同时表示,融创与万达签完协议,各个银行都在做(排查)。

“我们这段时间与一家一家银行都在沟通,已经沟通过一部分银行,沟通完之后,银行很理解。对于与万达的交易本身,银行方面认可,王健林董事长有自己的逻辑,对融创来说也是比较好的事儿”,孙宏斌称,银行排查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这是金融机构的职责,“我们希望今后两周多的时间,跟所有跟我们有业务的银行,都进行完沟通”。

孙宏斌称融创与万达的这笔交易对于融创的现金流压力不大。“只有300多亿的压力。与各个银行交流的结果显示,银行比较理解和支持”。

“账面上截止6月底有900亿元的现金,可动用的现金近500亿元。7月份的销售收入大概200亿元,8月份以后估计都在300亿以上”。

他补充,“最主要的是回款率和销售额都是比较平的,现金流没有问题。这个交易完了之后,账面上还有很多钱。

公司新闻

碧桂园9.3亿元入股中集产城 中国平安启动金融科技海外输出战略

2017-07-18_220030.jpg

碧桂园9.3亿元入股中集产城 后者土地储备近千万平方米

澎湃新闻消息,7月17日,中集集团发布公告,同意碧桂园以9.3亿元成为旗下产城发展平台深圳市中集产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集产城以下简称“中集产城”)的战略投资者,增资完成后,碧桂园地产持有中集产城25%股权。

中集集团表示,本次增资有助于中集产城吸收和利用碧桂园的资金、人才、专业经验等资源,增强中集产城的资本实力和业务发展能力;且能够更加有效地盘活和利用集团现有土地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

中集产城为中集集团全资子公司中集申发建设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申发”)的控股子公司,为中集集团的产城发展平台,业务涉及产业园区开发和运营、传统地产开发、商业运营、物业服务等。

中集集团官方网站的信息显示,中集产城已形成业务覆盖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近10个城市的产业园区、商业及住宅综合开发集团,开发项目面积逾200万平米,已开发的项目包括,中集智谷、中集金山湖1号、中集紫金文昌、中集国际城等,土地储备面积近千万平方米。

战略投资中集产城,并非碧桂园首次与产业平台合作。今年6月15日,旅游地产开发者海昌控股发布公告,公司与碧桂园签署“专案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全国范围内获取及开发包括海洋主题公园在内的旅游休闲项目,及配套、酒店和住宅。

其实,早在2016年8月,碧桂园正式宣布进军产业地产,并以科技小镇的形式实现落地,2017年5月,碧桂园首个科技小镇已正式落地广东省惠州市潼湖,命名为创新小镇。按照碧桂园的规划,2017年,碧桂园全年将布局20个科技小镇。

未来,产业地产将作为房地产主营业务的战略补充。碧桂园产城发展事业部总经理向俊波之前曾表示,产业地产短期投入大,但中长期能产生稳定收益,对冲房地产周期波动,对公司利润贡献可达30%。

陆金所抢滩新加坡 中国平安启动金融科技海外输出战略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7月17日,中国平安旗下的陆金所宣告“出海”计划,即在新加坡设立其首个国际总部——陆国际金融资产交易所(新加坡)有限公司(下称陆国际)。

这是陆金所开启国际化之旅的第一步,IPO之前动作频频格外引人关注。但此番动作背后其实还有弦外之音——作为平安近30年金融业专业经营和金融科技创新探索的集中体现,陆金所此次迈出国门,折射出平安拟将金融科技实践经验输出平安体系、输向海外的全新战略。

“只要发展出具有颠覆性的全新商业模式,就有机会赢得新一轮的爆炸式增长。对于整个金融业,对几乎所有市场、所有消费者,科技的冲击都是势不可挡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是一场现代科技与传统金融业之间的竞赛,谁跑得快、谁就赢。平安要做的,是主动的出击和超越,跑赢现代科技企业。”马明哲四年前的那段“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传统金融企业,而是如阿里巴巴、腾讯等现代科技企业”的内部讲话,正在逐步兑现。

平安的战略转型早在当时就已定调。马明哲说,因为阿里和腾讯拥有进攻型的企业文化、反应敏捷的组织体系、先进的网上金融技术,以及粘连度极高的庞大客户群。但这并不意味着平安只会“买鱼吃”(收购引进),他认为,同时还要兼顾自主研发(“打鱼吃”)。

在平安寻找新引擎的过程中,陆金所无疑充当了马前卒的角色。四年后,陆金所交出了答卷:其首个国际业务平台“陆国际”已获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原则性批准“资本市场服务牌照”,正式在新加坡开业,并将在下个月上线。这意味着,陆金所可为拥有海外银行账户及资产的投资者提供证券交易、资管服务及托管服务在内的一系列财富管理服务。

在过去,由于线下面对面沟通的成本高,诸多全球化投资服务一般都仅局限于高端客户。但据了解,陆国际在陆金所国内实践经验之上,通过端到端在线流程和技术创新,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得全球普通个人投资者也可以触及。并且陆国际是首个运用人脸识别技术开户和投资操作100%线上完成的财富管理平台,并借助领先的远程开户技术,使投资者的投资操作全部可通过移动APP进行,并会有多种语言版本。

这是陆金所走出国门的第一步,也是平安以互联网及金融科技创新输出模式走向国际的第一步,同时为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因为是否具备输出能力与输出价值,正是检验一家企业在金融科技领域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企业应该比以往任何时期更积极地参与国际金融科技标准的制订,而将金融科技企业的技术与理念输出海外,有助于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合理的国际金融交易新规则。

中国金融科技已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金融科技经验与技术输出也是目前全球金融行业趋势之一,金融科技有望成为推动“一带一路”资金融通的一股重要力量。据了解,陆金所之所以选择新加坡,也正是考虑到它在“一带一路”投资计划中的金融枢纽地位。

复星宣布成功发行20亿元短融券 获中资银行大力支持

据复星集团官方微博18日发布的消息,复星国际之全资子公司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公司于7月17日顺利完成2017年度第二期超短期融资券的簿记建档,本次发行规模20亿元,期限270天,主体信用等级为AAA级,主承销商为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主承销商为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复星官微称,本次发行获得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资银行的大力支持,全场倍数2倍,最终募集资金20亿元。发行票面利率年化4.8%,为近期同评级发行的民营企业中较优水平。根据对订单的统计,本次交易按投资者类型分类,中资银行占比85.5%,其余投资人为基金及信托。本次债券融资所得款项将全部用于集团置换原有债务,公司总债务规模不会因此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