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政策*
 查看往期
第3883期 2017-07-24(与您相约每周一、周三、周五)

主编点评

【本期主编】:张宏伟

7月21日,隔夜美股涨跌不一,标普500与纳指开盘再创新高,但主要股指在午盘从历史高点回落。21日开盘,恒指高开0.14%,之后维持震荡,截止收盘,跌0.13%,报26706.09点;国企指数跌0.55%,报10787.13点;红筹指数涨0.17%,报4231.29点。大市成交851.37亿港元。

资金方面,截至港股收盘,沪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沪股通净流入3.82亿,港股通(沪)净流入9.71亿;深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深股通净流入12.19亿,港股通(深)净流入为5.51亿。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现时恒指尚未见顶,回落只是上升的动力下降,缺乏新消息刺激,投资早前仍等待上市公司的业绩发布,而最近上市公司发布也是盈喜居多,有望借炒业绩消息刺激港股,预期短期恒指能升至27500点至28000点,支持位则在20天线水平左右(约25995)。

今日头条

恒指上升动力下降 炒业绩有望刺激港股

2017-07-23_200708.png

7月21日,隔夜美股涨跌不一,标普500与纳指开盘再创新高,但主要股指在午盘从历史高点回落。21日开盘,恒指高开0.14%,之后维持震荡,截止收盘,跌0.13%,报26706.09点;国企指数跌0.55%,报10787.13点;红筹指数涨0.17%,报4231.29点。大市成交851.37亿港元。

个股方面,瑞声科技跌11.65%,报109.2元,领跌蓝筹。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和富瑞集团纷纷发表最新报告不看好瑞声科技,下调其目标价分别为105港元、100港元和110港元。内险股下跌,中国平安跌2.56%,报57.2元;中国人寿跌1.18%,报25.2元;中国太保跌1.31%,报33.9元;新华保险跌1.33%,报48.35元。中保监将对保险公司股权管理提出更严格的要求,根据第二次徵求稿提出,投资人自成为控制类股东之日起5年内不得转让所持股权,而去年底发布的第一次徵求意见稿的规定是‘3年内’,战略类股东不得转让所持股权的期限由两年增至3年。

资金方面,截至港股收盘,沪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沪股通净流入3.82亿,港股通(沪)净流入9.71亿;深港通资金流向方面,深股通净流入12.19亿,港股通(深)净流入为5.51亿。

消息方面,香港交易所将于7月24日正式实施收市竞价交易第二阶段,收市竞价交易时段证券的名单将加入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成份股(增加约150只股份)。这也意味着,深港通下的全部港股通股票均将实施收市竞价交易制度,收市竞价交易全面覆盖港股通股票。

宏汇证券研究部主管林嘉麒表示,现时恒指尚未见顶,回落只是上升的动力下降,缺乏新消息刺激,投资早前仍等待上市公司的业绩发布,而最近上市公司发布也是盈喜居多,有望借炒业绩消息刺激港股,预期短期恒指能升至27500点至28000点,支持位则在20天线水平左右(约25995)。

热点聚焦

周一热门港股聚焦

2017-07-23_231525.jpg

分析师纷纷预测恒指年内高点 港股 “涨”声一片底气何来?

2017-07-23_205057.jpg

虽然港股在21日收盘时宣告九连升的强势暂告一段落,但近期港股涨势如虹早已令投资者叹为观止。恒生指数连升了9个交易日,期间累计涨幅近1400点。证券时报网撰文指出,在市场一片乐观气氛渲染下,不少外资大行的分析师们开始纷纷预测恒生指数年内高点可以见到多少点,乐观的预期甚至看到了32000点。纵观港股半年多来的表现可谓领跑全球,尤其是在7月份以来港股展开下半年行情后,更是走出响度独立的强势。那么问题来了:港股近来“涨”声一片,底气何来?

从大市技术角度看,目前基本可以确认港股已进入所谓的“牛市三期”,而且主要动力来自于资金的源源不断流入,尤其是市场对“北水”通过互联互通机制南下充满了期待和憧憬。如此一来,资金流向、每日成交额便成为判断港股牛市可持续多久的重要参照指标。

那么,市场流动性何来?美联储有可能放慢加息步伐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市场对所谓“万亿内地资金将南下”传闻的期待。不过,对于后者的影响和作用能维持多久,目前就连香港市场的资深人士也无法确定。

一家追踪全球24万亿美元基金资金流向的机构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港股基金已第21个星期录得资金净流入,也就是说,目前环球资金以及内地“北水”出现了汇聚香港的趋势。例如:截至上周三(19日)为止的最近一周,持续流入股票类别基金主要流入欧洲和亚洲市场,亚洲股票基金连续28周录得净流入,欧洲股票基金更加32周获资金净买入。值得留意的是,港股基金连续21周录得资金净流入,累计净流入近19亿美元(约合近150亿港元)。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港股相比其他成熟市场的估值更具吸引力,星展银行北亚区市场负责人公布的数据称,亚洲区市场前瞻性市盈率大约18至19倍之间,相比成熟市场超过20倍的水平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在亚洲区市场之中,香港市场的前瞻性市盈率仅13.5倍左右,估值优势明显,因此港股可以持续吸引资金流入支撑大市不断创新高。

结合港股外围情况看,近期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外围因素愈负面,反而对港股愈有利。例如:最新公布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民望持续走低,令其有不少法案新政无法推行,美国经济由此蒙上阴影,美汇指数持续向下。但是,这反而利好了资金流向亚太市场,成为利好港股的因素。

就与香港市场紧密关联的内地市场情况看,近期加强监管的呼声越来越高,A股表现也乏善可陈,港股似乎又因而受惠。虽则目前互联互通机制下通过深港通、沪港通南下的资金与港股大市日均成交相比仍看似微不足道,但市场对“北水”持续涌入的预期已足以支持港股投资者对后市走势的乐观预期了。

市场也非常关注日前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有媒体统计发现: “风险”成为本次会议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被提及31次;而“监管”位列第二,被提及28次;“发展”与“改革”位列第三、四位,分别被提及25次与16次。此外,“严”字出现6次,凡提到监管的表述都强调了一个“严”字。就此,有学者专家指出,内地金融市场正向“脱虚入实”的方向发展,“监管从严”将会持续很长时间,而金融工作将回归本源,即服从及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以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金融业发展与内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由此看来,近期港股涨势如虹,资金推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仅仅靠资金一味拉动而忽略基本面因素的影响,市场难免会落入短线炒作的俗套。港股在周五微跌30多点,大盘算是暂时进入相持冷静期,在这个点位稍作喘息和整理,理清市场后续走势的研判思路,对投资者不失为一件好事。

孙宏斌“接班人”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27岁年薪120万

2017-07-23_212647.jpg

150多亿投资乐视、438亿接盘万达文旅项目,融创董事长,21日更是全票当选乐视网董事长的孙宏斌,是当前国内财经界当之无愧的头号红人。中金在线港股综合指出,孙宏斌的“接班人”也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27岁的孙喆一,现在担任融创中国的执行董事,年薪120万。这位新出现在公众视线的地产二代,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孙宏斌的儿子—孙喆一,也在今年5月被委任为融创中国的执行董事,正式步入接班之列。27岁的孙喆一非常低调。除了一段一两百字的简介外,外界捕捉不到关于孙喆一更多的有效信息。

融创中国基于孙喆一的经验、职责、工作量、投入时间、对融创的贡献等因素为参考,为孙喆一定下了每年120万元的薪金,以及享受其他津贴、实物利益的权利。

要知道,融创中国除孙宏斌父子二人外的6位执行董事,均是融创中国各个区域的执行总裁,加入融创的时间均超过10年,最年轻的也有36岁。但从融创中国执行董事的薪金来看,孙喆一的薪金也已经高过这6位“元老”。

融创中国2016年年度报告显示,除孙宏斌在2016年获得了120万元的薪金,其他如汪孟德等一众董事的薪金均不足100万元。据了解,孙喆一所担任的融创中国执行董事初步任期为期3年,于2020年5月届满。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称,孙宏斌有两儿一女。去年12月,孙宏斌发了一篇“祝贺!为你骄傲!”的微博,附带了三张一个网球少年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上带有“Steven Sun”的名字。该少年参加的是16岁年龄组的比赛。

简历显示,孙喆一在2011年毕业于美国被称为“新常春藤”名校之一的波士顿学院,获得工商管理及历史双学士学位。

毕业后,孙喆一并没有第一时间到融创集团任职,而是先后在雪湖资本有限合伙及昌荣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工作。

资料显示,雪湖资本是一家专注于投资中国的对冲基金。该公司对应届员工招聘的要求,包括了“成绩优异,数字敏感性强”、“具有扎实的财务会计知识和量化分析能力”、“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学精神”等要求。昌荣传播则是一家广告和公关公司。

2014年,24岁的孙喆一开始进入融创集团进行“轮岗”,其先后在融创集团总部及不同区域公司担任与资本市场、土地获取、项目运营相关的不同职务。

其后,孙喆一又担任了融创集团的上海区域副总裁。融创中国2016年年度报告显示,融创中国布局了44个城市,总土地储备约为7291万平方米,被为8大区域进行管理,其中融创集团的上海区域就包括上海、苏州、南京、无锡等城市的业务。

上海区域是融创布局的重点之一。从土地储备上看,上海区域的总土地面积储备就有1097.9万平方米,占融创中国总土地面积储备的15.1%。从收入上看,融创中国2016年收入总额为353亿元,较2015年度增加53.6%。孙宏斌将自己儿子放在了上海区域公司,而非“大本营”,这或许是孙宏斌对上海区域重视度再次提高的间接显露。

融创中国自述,这所增加的120亿元收入,主要就是来自于杭州、上海2016年交付的物业面积增长。

公司新闻

碧桂园9.26亿拿下中集产城25%股权 合生创展押注商业地产

2017-07-23_215937.jpg

碧桂园加速产城布局 9.26亿拿下中集产城25%股权

每日经济新闻消息,自去年8月发布产城战略以来,碧桂园产城融合项目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快速推进科技小镇建设之余,碧桂园与思科、海昌控股以及中集产城等形成战略合作,共建产城项目。

7月18日,碧桂园发布消息显示,碧桂园集团通过其全资子公司碧桂园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向中集产城增资9.26亿元,支持中集产城做大做强。

根据协议,碧桂园将为中集产城注入资金、人才、专业经验等资源,中集集团也将助力碧桂园提升在产业导入的能力。

本次增资中的资金来源于碧桂园地产或其关联公司的自有资金,增资完成后,碧桂园将获得中集产城25%的股权。

各项合作相继达成,碧桂园产城合作朋友圈正在持续扩大。碧桂园产城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碧桂园科技小镇的内容将不断丰富,会和当地需求结合,因地制宜去做具备特色的小镇。

该负责人表示,这只是合作的开始,碧桂园产城模式还在探索中,处于快速发展的碧桂园会探索各种可能的模式的,发展成熟后会考虑品牌输出。

碧桂园首席战略官林昭宪表示,与海昌项目的合作,是碧桂园做旅游休闲的一个开始,在坚持地产主业的同时未来会在康养、生物科技等都在探索强强联合的做法,思考和探讨适合的模式。

碧桂园产城合作的强强联合也是拿地模式升级的表现,明源地产研究首席研究员刘策分析指出,碧桂园早前擅长的大盘拿地模式在现场的市场环境下已经越来越难走,通过产城融合的去拿地更受政府的欢迎。

刘策认为,通过股权合作的形式能够整合行业更多的资源,产城融合模式除了为拿地扩张提供便利,同时为拿地后的运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将推动碧桂园从单纯的销售模式向销售运营双轮驱动的模式转型。

据了解,早在2016年9月,碧桂园与中集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地产、模块化建筑、物业配套服务(立体停车库、电商)等领域建立长期、全面、深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集产城成立于1998年,是中集集团旗下8个业务板块之一。房地产开发业务作为中集集团一大业务板块,中集集团2016年年报显示,2016年中集房地产开发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23,同比下降44.03%;实现净利润1.54亿,同比下降54.74%。拥有上海中集冷箱、深圳前海和深圳太子湾、東莞松山湖中集智谷等多个项目,土地资源优质。

高力国际调研及咨询部董事陈厚桥分析指出,央企中集集团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优质地块,与碧桂园合作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不仅能加速碧桂园的规模扩张,同时也能为中集的存量土地找到出路。

销售业绩再度下滑 合生创展押注商业地产

中国经营报消息,日前,合生创展集团有限公司(00754,以下简称“合生创展”)发布上半年业绩简报。2017年前6个月,合生创展合约销售金额约44.52亿元,较2016年同期下降22.9%。

近年,合生创展销售业绩呈现颓势,一直徘徊在百亿规模。而在其他房企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曾在2004年首冲百亿的合生创展早已远离一线梯队,甚至掉出了2017年上半年房企销售百强名单。

而与销售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合生创展坐拥3000多万平方米的低成本土地储备,这也是其翻身的潜在巨大资本。在未来3年计划推出30多个自持商业项目的推动下,昔日被万科创始人王石称为“中国房地产航空母舰”的合生创展是否能打赢这场翻身仗?

销售业绩增长乏力的合生创展把目光聚焦在了商业地产上。

最初在商业地产这条路上,合生创展延续了在住宅业务上的慢作风。2006年就在北京拿下了两个商业项目,但直至2014年北京两个项目才开业。

时至2016年11月,低调的合生创展才首次对外介绍未来的商业蓝图,拓展的雄心出乎业界预料。合生创展方面表示,未来3年将会陆续推出30多个自持型的商业项目。而发力商业地产的原因,合生创展认为商业地产的抗跌性较强,也希望在市场环境好的时候获取租金溢价。

合生商管董事长鲍文格认为,目前合生创展的商业管理团队、运营机制等都已搭建完成,此前储备的土地增值不错,这时候全面发力仍有机会。

彼时,合生创展在开发的商业项目和储备商业项目多达70多个,而且约80%的项目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大一线城市,覆盖城市综合体、购物中心、写字楼、酒店、产业园五大板块。

据了解,在合生创展300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中,商业、办公楼、酒店类型物业面积合计484万平方米,占比16%,而已建和在建的面积仅为167万平方米。

大量优质的土地储备是合生创展商业项目的发展筹码。在轻资产战略风行的当下,合生创展的商业项目仍以自建开发为主。对此,鲍文格表示,虽然重资产扩张性不好,但是公司的商业项目拿地时间都比较早,足以支撑自主开发。

房地产资深人士薛建雄表示,自持开发商业项目,与项目所处地段是否优质息息相关,否则会有一定风险。而且,商业项目管理非常专业,招商、装修等各方面要求很高。若大规模发展商业项目,经验不足会出现很多问题。

瑞声科技遭外资大行齐唱衰 中资券商仍维持乐观

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周四创新高的瑞声科技(02018),周五大幅回吐,最大跌15.3%,收市仍跌11.7%至109.2元,成交22.3亿元,主要受累于摩根士丹利及摩通‘双摩’齐唱淡。

瑞声刚与分析员会议后,虽然多家券商上调目标价,幅度最多逾3成,但大部分都维持‘持有’评级,认为公司目前已到价。

大摩就指出,据管理层指引,第二季营运偏淡,部分产品价格受压,而近期股价抽升后,短期估值吸引力减弱,料未来30天内,有7至8成机会跑输同业,给予‘与大市同步’评级,目标价就由98元调升至105元。

摩通则指,管理层虽指第二季收入可以有‘高单位数(即5%至10%)’增长,但该行料瑞声客户减价势牵动瑞声自身收入,料次季收入增速仅得‘中低单位数’,盈利也将差于预期。该行预期,因市场对科技行业看法正面,将瑞声目标价由85元上调至100元,惟仍低于现价。

不少中资券商看法仍维持乐观,交银国际,招商证券及中银国际均给予‘买入评级’,大幅上调目标价,其中交银国际给予135元目标价,为全行‘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