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桂园加速产城布局 9.26亿拿下中集产城25%股权
每日经济新闻消息,自去年8月发布产城战略以来,碧桂园产城融合项目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快速推进科技小镇建设之余,碧桂园与思科、海昌控股以及中集产城等形成战略合作,共建产城项目。
7月18日,碧桂园发布消息显示,碧桂园集团通过其全资子公司碧桂园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向中集产城增资9.26亿元,支持中集产城做大做强。
根据协议,碧桂园将为中集产城注入资金、人才、专业经验等资源,中集集团也将助力碧桂园提升在产业导入的能力。
本次增资中的资金来源于碧桂园地产或其关联公司的自有资金,增资完成后,碧桂园将获得中集产城25%的股权。
各项合作相继达成,碧桂园产城合作朋友圈正在持续扩大。碧桂园产城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碧桂园科技小镇的内容将不断丰富,会和当地需求结合,因地制宜去做具备特色的小镇。
该负责人表示,这只是合作的开始,碧桂园产城模式还在探索中,处于快速发展的碧桂园会探索各种可能的模式的,发展成熟后会考虑品牌输出。
碧桂园首席战略官林昭宪表示,与海昌项目的合作,是碧桂园做旅游休闲的一个开始,在坚持地产主业的同时未来会在康养、生物科技等都在探索强强联合的做法,思考和探讨适合的模式。
碧桂园产城合作的强强联合也是拿地模式升级的表现,明源地产研究首席研究员刘策分析指出,碧桂园早前擅长的大盘拿地模式在现场的市场环境下已经越来越难走,通过产城融合的去拿地更受政府的欢迎。
刘策认为,通过股权合作的形式能够整合行业更多的资源,产城融合模式除了为拿地扩张提供便利,同时为拿地后的运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将推动碧桂园从单纯的销售模式向销售运营双轮驱动的模式转型。
据了解,早在2016年9月,碧桂园与中集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地产、模块化建筑、物业配套服务(立体停车库、电商)等领域建立长期、全面、深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集产城成立于1998年,是中集集团旗下8个业务板块之一。房地产开发业务作为中集集团一大业务板块,中集集团2016年年报显示,2016年中集房地产开发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23,同比下降44.03%;实现净利润1.54亿,同比下降54.74%。拥有上海中集冷箱、深圳前海和深圳太子湾、東莞松山湖中集智谷等多个项目,土地资源优质。
高力国际调研及咨询部董事陈厚桥分析指出,央企中集集团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优质地块,与碧桂园合作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不仅能加速碧桂园的规模扩张,同时也能为中集的存量土地找到出路。
销售业绩再度下滑 合生创展押注商业地产
中国经营报消息,日前,合生创展集团有限公司(00754,以下简称“合生创展”)发布上半年业绩简报。2017年前6个月,合生创展合约销售金额约44.52亿元,较2016年同期下降22.9%。
近年,合生创展销售业绩呈现颓势,一直徘徊在百亿规模。而在其他房企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曾在2004年首冲百亿的合生创展早已远离一线梯队,甚至掉出了2017年上半年房企销售百强名单。
而与销售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合生创展坐拥3000多万平方米的低成本土地储备,这也是其翻身的潜在巨大资本。在未来3年计划推出30多个自持商业项目的推动下,昔日被万科创始人王石称为“中国房地产航空母舰”的合生创展是否能打赢这场翻身仗?
销售业绩增长乏力的合生创展把目光聚焦在了商业地产上。
最初在商业地产这条路上,合生创展延续了在住宅业务上的慢作风。2006年就在北京拿下了两个商业项目,但直至2014年北京两个项目才开业。
时至2016年11月,低调的合生创展才首次对外介绍未来的商业蓝图,拓展的雄心出乎业界预料。合生创展方面表示,未来3年将会陆续推出30多个自持型的商业项目。而发力商业地产的原因,合生创展认为商业地产的抗跌性较强,也希望在市场环境好的时候获取租金溢价。
合生商管董事长鲍文格认为,目前合生创展的商业管理团队、运营机制等都已搭建完成,此前储备的土地增值不错,这时候全面发力仍有机会。
彼时,合生创展在开发的商业项目和储备商业项目多达70多个,而且约80%的项目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大一线城市,覆盖城市综合体、购物中心、写字楼、酒店、产业园五大板块。
据了解,在合生创展300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中,商业、办公楼、酒店类型物业面积合计484万平方米,占比16%,而已建和在建的面积仅为167万平方米。
大量优质的土地储备是合生创展商业项目的发展筹码。在轻资产战略风行的当下,合生创展的商业项目仍以自建开发为主。对此,鲍文格表示,虽然重资产扩张性不好,但是公司的商业项目拿地时间都比较早,足以支撑自主开发。
房地产资深人士薛建雄表示,自持开发商业项目,与项目所处地段是否优质息息相关,否则会有一定风险。而且,商业项目管理非常专业,招商、装修等各方面要求很高。若大规模发展商业项目,经验不足会出现很多问题。
瑞声科技遭外资大行齐唱衰 中资券商仍维持乐观
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周四创新高的瑞声科技(02018),周五大幅回吐,最大跌15.3%,收市仍跌11.7%至109.2元,成交22.3亿元,主要受累于摩根士丹利及摩通‘双摩’齐唱淡。
瑞声刚与分析员会议后,虽然多家券商上调目标价,幅度最多逾3成,但大部分都维持‘持有’评级,认为公司目前已到价。
大摩就指出,据管理层指引,第二季营运偏淡,部分产品价格受压,而近期股价抽升后,短期估值吸引力减弱,料未来30天内,有7至8成机会跑输同业,给予‘与大市同步’评级,目标价就由98元调升至105元。
摩通则指,管理层虽指第二季收入可以有‘高单位数(即5%至10%)’增长,但该行料瑞声客户减价势牵动瑞声自身收入,料次季收入增速仅得‘中低单位数’,盈利也将差于预期。该行预期,因市场对科技行业看法正面,将瑞声目标价由85元上调至100元,惟仍低于现价。
不少中资券商看法仍维持乐观,交银国际,招商证券及中银国际均给予‘买入评级’,大幅上调目标价,其中交银国际给予135元目标价,为全行‘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