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中国外交部周三发布正式文件,对海内外公布印军非法入侵我国领土的事实,截至7月底,印度仍有40多人和1台推土机在中国领土上非法滞留。央视《新闻联播》也全文播放了这份文件,强调任何国家都不应低估中国政府和人民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中国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
马加力(印度问题专家):第一个是向印方强烈地表明,中方对这个问题的关切。第二个是向国际社会澄清事实真相。第三个其实也是向印度和国际社会发出的信号,中国军队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问题上立场非常坚定,态度非常鲜明,必要的时候是会采取坚决果断的军事行动的。
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家栋认为,中国事先向印度通报,是为了表示中印边境管控的互动良好,但印度却把中国释放善意解读为中国示弱,并借通报发起反制行动。而中印边界对峙的情况每年都有几百起,这次对峙之所以特别僵,因为印度最初以为这次对峙和过去一样,误判中国的反应不会如此强硬。
张家栋:在这次事件发酵过程中间,印方又充分地利用了中方的克制,因为它(印度)就赌中国不会因此与它发生直接的冲突,印方也不给中国冲突的机会,那么这些东西其实是在消磨中方的善意。
文件透露,长期以来,印军在多卡拉山口及其附近地区的边界线印度一侧修建了道路等大量基础设施,甚至在边界线上修建碉堡等军事设施。与此相反,中国在该段边界线中国一侧只进行了少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印度边防部队还阻挠中国边防部队沿着边界线正常巡逻执勤,并企图越界修建军事设施,中国边防部队对此多次提出抗议并依法拆除印军越界设施。实际上,正是印度企图不断改变中印边界锡金段现状,对中国构成严重的安全威胁。
张家栋:以后恐怕我们要提高对印度的关注度,包括对一些能够影响到印度国家的一些问题,我们恐怕也要提高关注度,我想这对印度不一定是个好消息,如果印度对这个事件的后续处理里面不能够让中方满意,我想我们在未来会有一些新的对印方的举措,这恐怕会是印方从声明里面所解读出的一些潜台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院南亚编辑部主任叶海林认为,中国外交部发布这一文件首先是要说明情况,把一段时间来印度的所作所为公之于众,也为中国采取下一步行动,明确理由和依据。这预示着中国不可能坐视这个事情,我们已经仁至义尽了,该说的话都说了,该指出的道路也指出了。剩下的事情办不办,办有办的结果,不办有不办的结果。
叶海林:这件事情也就意味着中国的立场,并不仅仅是印度走了就没事了,印度走了以后要说清楚到底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以后如何避免,我想印度不要认为在中国的领土问题上它可以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此外,还有观察指出,外交部公布的文件中使用了“侵入中国领土的说法”的说法。由于这份文件发布代表中国官方态度,是字斟句酌的。此次事件发生在已定界地区,与以往对峙有本质区别。中方很少用“侵入”一词,但用了就表明事态的严重性。
马加力:原来我们都讲“非法进入”,那么现在用了“侵入”这个词,实际上我们用了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一个关于侵略的定义,那就是一国的武装人员进入另外一个国家的领土,无论是以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或其他的理由侵入另外一个国家的领土,都被视为非常严重的事件,现在我们用“侵入”这个概念是完全正确的。
印度中国问题研究所所长阿查丽雅在接受深圳卫视采访时指出,中国外交部发的这份文件,向印度释放出明确的信息,这有助于双方加强沟通,防止局势升级。
阿查丽雅:我认为目前中印双方均在努力保持对话沟通以防事态恶化,所以我认为印度政府也会秉着责任感,坚持通过对话和外交手段解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外交部在这份文件中,还以附件的形式,列出印度总理尼赫鲁给中国总理周恩来的信件、印度驻华使馆给中国外交部的照会以及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印方提交的文件,有力证明了中印边界锡金段已由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划定,是中印两国政府都确认的既定边界。文件同时强调边界一经条约确定,即受国际法特别保护,不得侵犯。
外交部发言人在回应记者有关中方为什么要发布这一立场文件,为何选择在此时发布的问题时指出,中方的目的是向国际社会进一步说明此次印军越界事件的事实真相,全面阐述中国政府立场。中方这么做,是为了维护本国的领土主权,也是为了维护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维护公平和正义。中方相信,是非自有曲直,公道自在人心。
有观察注意到,在中国外交部发布的文件中也提到,洞朗地区历来属于中国,一直在中国的有效管辖之下,不存在争议。中不边界问题是中、不两国的事情,与印度无关。印度作为第三方,无权介入并阻挠中不边界谈判进程,更无权为不丹主张领土。印度以不丹为借口侵入中国领土,不仅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而且是对不丹主权和独立的挑战。
实际上,虽然中国与不丹没有建交,但两国一直保持着沟通往来,中不举行了24轮边界会谈。两国虽未正式划界,但双方已对边境地区实施了联合勘察,对边境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边界线走向存在基本共识。
马加力:每个主权国家都有权利跟其他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印度方面忌惮中国与不丹发展关系,不允许不丹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也是对国际关系准则的一种侵犯。
印度悄悄撤走90%的越界军人:嘴上仍强硬,实际已胆怯
从6月18日悍然进入别国领土到如今已经40多天,印度从狡辩变为装聋作哑,如同把脑袋扎入沙中的鸵鸟。印度这么做其实也是骑虎难下,一开始扬言“帮助不丹”、“不会让不丹失望”,可转眼就被“打脸”。
与不丹国王有同窗之谊的学者桑杰冲破阻挠,站出来发声:不丹希望能与中国建交,不希望卷入由印度造成的洞朗危机。不丹网友也站出来表明态度:(我国)从来没有因为邻国在洞朗修路寻求印度帮忙。不丹人很厌恶从1960年就赖在不丹的印度军队。微信号“海外探客”撰文认为,不丹方面的真实声音把印度拍在了沙滩上。
莫迪虽然下令前方军队“不准后撤一步”,但由于自知理亏,立场已经暗暗塌陷。不过,就像印度媒体7月31日所声称的那样:印方认为“先撤军”就意味着“丢脸”。因此在这段时间,印度是“软硬兼施”。先是派出“鹰派”的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接着又派出“鸽派”的外交秘书长苏杰生,但东亚大国的态度极为坚定:印度人员必须老老实实退出去,之后才能考虑展开对话。
印度方面当然不甘心,于是又搞出各种小动作,譬如与美日两国在孟加拉湾举行海军联合演习、用“国王版的待遇”欢迎缅甸国防军司令、邀请蒙古新总统访问、印度部分极端分子还叫嚣“挨家挨户搜查中国货,然后烧了它”。国际上也不乏支持印度的国家,譬如澳大利亚,就在这段时间往印度出口可以作为核燃料的铀矿,日本也通过了“日印核协议”,还与印度海军在亚丁湾举行演习,并宣称要合力打造“自由走廊”,对抗“带路倡议”。
可归根结底,印度并不能获得什么立竿见影的帮助,也不能改变自己是侵略者这个铁一般的事实。8月2日,外交部公布了《印度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界进入中国领土的事实和中国的立场》。比较耐人寻味的是这两段话:“印度边防部队越界人数最多时达到400余人,连同2台推土机和3顶帐篷……截至7月底,印度边防部队仍有40多人和1台推土机在中国领土上非法滞留。”“印度无权介入并阻挠中不边界谈判进程,更无权为不丹主张领土。”
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内,尽管印度方面一直在耍小伎俩,一直在胡搅蛮缠,但实际动作却是悄悄撤走了约90%的越界军人,还带走了1台推土机和3顶帐篷。
这证明,嘴上依然强硬的印度,其实很心虚和胆怯。印度在边境地区陈兵近20万,可现代化战争不是靠拼人数就能获胜的。你能在摩托车上叠罗汉,我就能让新德里收到最新式导弹。7月30日沙场大阅时那句“有能力打败一切来犯之敌”,每个字后面都有强大实力的支撑。那天海内外几乎所有观众都看到了大国军威,看到了“陆空协同米秒不差”、“东风-31AG导弹具备无依托发射能力”、“隐身战机接近形成实际战力”、“歼-16战机入役海军”、“轻步兵全面特战化”、“陆军向空中骑兵转化”、“红旗-22、红旗-9B地空导弹”、“ASN-301反辐射无人机”、“西南方向军队换装歼-10C”等新装备和新成就。
而印度那边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根据英国方面的报道,印度陆军的弹药库存只够10天作战所需,152类弹药中有121种低于“战争消耗储备物资”所规定的水平。引信缺陷令83%的大口径弹药不适合使用,也就是说不能保证火力覆盖和持续性。印度国有军工企业在质量控制上面做的极为糟糕,16类弹药遭到印度陆军的拒绝。
至于陆军主要重型装备的坦克,也曝出“印度仿T72质量太差,驾驶员会被炮塔撞死”的丑闻。印度斯坦航空对飞行员生命的漠视程度“令人发指”,许多印度飞行员拒绝驾驶本国生产的“飞行棺材”。鉴于印度制造的劣迹,法国达索公司甚至拒绝在印度本地生产“阵风”战机,生怕砸了自己的招牌。印度网友还自嘲:你们打不过我们的媒体,因为他们24小时都在宣传中国如何弱小……印度的将军们抱怨武器装备已经生锈……
外行看火力,内行看后勤。2017年初,一名印度士兵偷偷曝光了糟糕的伙食,战士主要靠无酵饼、小扁豆、姜黄和盐来充饥,印度媒体大哗,这名士兵也遭到开除。在军纪方面,印控克什米尔前线的一名年轻士兵因为在执勤时玩手机,遭到没收后直接开枪射杀了指挥官。从这个角度上看,1962年的印度和如今的印度没有本质区别。
更何况,印度还要面对祸起萧墙的危险。由于内部宗教与民族矛盾一直都比较尖锐,而且还没处理好外来移民与本地原住民之间的关系,西孟加拉邦的廓尔喀人提出了独立的诉求,还组织了8000多人的游击队,给印度当局下了最后通牒,迫令其在8月8日(这个日期很吉利)给出答复。而众所周知的是,西孟加拉邦是印度东北6个邦与本部连接的通路,也是后勤给养等的运输动脉,如今在这个裉节上发生了骚乱,印度前方军队的士气可想而知。
如今摆在印度前面的只有一条路:撤军、撤军还是撤军。而印度人也一直在给自己找台阶,先是提出双方同时撤,接着又提出自己撤但换不丹军队来接替,当然还有专家出主意,让不丹出面斡旋,请求印度撤出……无论哪种方案,印度首先考虑的都是不能跌份,因为这关系到印度的国际声望。本来印度派军队悍然阻止邻国修路就是当了出头鸟,意在向国际社会表明“只有我敢捋虎须”,如果就这么屁滚尿流地撤了,恐怕在南亚都很难吆喝那些小伙伴了。直白地讲,这次对峙的结果,关系日后谁能主导南亚和印度洋。
印度的时间不多了,大国的耐心并非没有限度。文攻之后,或许就是武斗。是非自有曲直,公道自在人心。与其收获一场能够再次牢记55年的溃败,印度不如认个怂丢个脸,毕竟,印度的脸在1962年和1971年就被中美两国各抽肿1次,这次再挨一下痛感也没那么强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