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名称: 债务收缩压力显现
报告类型: 宏观经济研究
报告日期: 20230811
研究员: 蒋飞
【内容摘要】
结论:7月M1同比继续下降,社融增速再创新低,私人部门信贷再次收缩,企业中长贷年内首次同比少增,不再是社融的支撑。这与7月份物价、PMI等数据传达出同样的信号,体现国内工业消费品需求偏弱、地产销售边际放缓,整体内生动力不足。我们认为物价年内回升力度可能不大,而债务压力的持续增加以及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速的下降,最快三季度内,降息、降准等空间还会继续打开。
数据: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3459亿元,同比少增3498亿元。新增社融5282亿元,同比少增2703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8.9%,前值9.0%。M1同比2.3%,前值3.1%;M2同比10.7%,前值11.3%。
要点:7月份新增社会融资规模是近五年同期最低水平;而社融存量同比增速进一步下降至8.9%,再创有数据以来新低。社融进一步走弱首要是由于信贷支撑作用明显减弱:除了居民端信贷收缩,企业中长期贷款也年内首次同比少增。7月份居民部门无论是中长期还是短期贷款都在净偿还。实际上2022年以来居民单月新增贷款规模波动加剧,并且出现净偿还的次数明显增多,体现私人部门“去杠杆”的趋势逐渐显现,也反映出地产需求的调整。企业端仅票据融资相对较强,中长期、短期融资均同比少增乃至净偿还,表明企业融资需求整体偏弱,企业中长贷年内首次同比少增,不再支撑信贷增长,或表明政策对企业融资的支持可能持续性不强。
社融偏弱的第二点,在于直接融资额也较低。7月直接融资(债券+股票),同比少增432亿元,今年以来直接融资规模都不及去年。社融偏弱的第三点,在于政府债发行未提速对社融贡献不强。今年前7月政府债发行速度偏慢,比去年同期少增1.26万亿元。政治局会议提到“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我们预计最快8月份政府债发行可能会重新加速,重新对社融形成支撑,政府债增速可能也会回升。
尽管7月社融偏弱,但信用产出效果反而回升。我们在《本轮主动去库存见底了吗?》中提到,自从2013年中国宏观杠杆率超过185%(通常用债务总量与GDP之比来衡量宏观杠杆率)之后,我国经济就已经进入债务拖累型发展模式中。继续加杠杆的边际收益下降,边际风险上升。当前信贷收缩,信用产出效果反而回升的现象,一定程度证明债务拖累的发展模式仍在延续。继续加杠杆的边际收益下降,边际风险上升。
7月份,体现货币活跃度的M1同比增速继续降至2.3%。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继续降至10.7%。表征存款定期化的(M2-M1)/M1上升至3.21,仍然偏高,表明储蓄倾向并没有得到明显缓解。
风险提示: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不及预期;降息降准不及预期;财政政策超预期;信用事件集中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