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建议
央行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要求报价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MLF利率)加点形成,有利于以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更重要的作用在于理顺了利率的传导机制。由此MLF利率既体现在了银行的资产端也体现在了银行的负债端,有利于提升央行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同时将促进商业银行对于不同客户的贷款利率定价分层,促使商业银行提高风险定价能力与自身经营效率。新LPR形成机制推出的时机恰逢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一定程度上会催生投资者对于市场化降息的预期,短期内可能加大市场波动,长期提升了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利好实体经济发展。
投资要点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和解决“融资难”问题。随即8月17日上午央行发布公告称,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
与原有的LPR形成机制相比,新的LPR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一是报价方式改为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MLF利率)加点形成。二是在原有的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基础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为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的利率定价提供参考,也便于未来存量长期浮动利率贷款合同定价基准向LPR转换的平稳过渡。三是报价行范围代表性增强,在原有的10家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各2家,扩大到18家。四是报价频率由原来的每日报价改为每月报价一次。
新的LPR形成机制,有利于以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原有的LPR多参考贷款基准利率进行报价,市场化程度不高,未能及时反映市场利率变动情况。改革后各报价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基础上加点报价,市场化、灵活性特征将更加明显。同时,前期市场利率整体下行幅度较大,LPR形成机制完善后,将对市场利率的下降予以更多反映。并且银行难以再协同设定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打破隐性下限可促使贷款利率下行。为确保平稳过渡,央行明确要求各银行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LPR定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LPR作为定价基准,存量贷款仍按原合同约定执行。
新的LPR形成机制,更重要的作用在于理顺了利率的传导机制。MLF利率作为商业银行平均的边际资金成本,在新的LPR定价机制中,将同时作为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定价基础,由此MLF利率既体现在了银行的资产端也体现在了银行的负债端,有利于提升央行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减小了利率传导过程中的模糊因素。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新的LPR定价机制将促进商业银行对于不同客户的贷款利率定价分层,促使商业银行提高风险定价能力与自身经营效率。
新的LPR形成机制的推出,一定程度上会催生投资者对于市场化降息的预期,短期内可能加大市场波动。新LPR形成机制推出的时机恰逢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同时在美联储与全球诸多央行近期降息的背景下,国内投资者对于降息的预期可能会进一步提升。但是,我们认为,新LPR机制的平稳运行尚需时间,短期内央行或将仍然倾向于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与定向工具调节市场的流动性,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因此,短期内可能会加大市场波动,长期而言,新LPR形成机制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利好实体经济发展。
风险提示:经济下行风险;贸易摩擦风险;信用风险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博
长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6-2023 GREAT WALL SECURITIES CO,LTD ALL RIGHT RESERVED | 粤B2-20030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