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名称: 中国低消费之谜
报告类型: 宏观经济研究
报告日期: 20231012
研究员: 蒋飞
【内容摘要】
消费是一国最基础的经济需求来源,投资是为了满足未来的消费做的跨期选择,贸易也是为了满足国外消费。因此研究消费是研究经济问题中最重要的课题,中国目前的经济不平衡问题之一就是消费占比不高。在前一篇《中国居民消费函数》报告中,我们沿用莫迪利阿尼的方法发现中国居民消费规律到2019年前都没有大的变化,中国之所以消费占比过低还是人口结构决定的。由于中国老百姓面对的金融产品不足,本身具有“存钱”养老的文化传统,所以利率对消费或储蓄行为影响不大,这就导致基于利率的生命周期理论在中国不成立。
美国之所以能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稳定,其中最主要的条件就是实现了平均消费倾向的基本稳定。通过回归发现,美国居民的消费是收入和财富的函数,边际消费倾向是劳动收入占收入比重和财富占收入比重的函数,我们测算得到长期的平均消费倾向稳定在0.88左右,大约高出中国0.2水平。实际美国居民APC在0.88中枢水平上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变动,原因是在短期内资产数量稳定,收入随经济和商业周期波动,消费和收入在短期消费曲线上移动。从更长期来看,资产的增加使短期消费曲线向上移动,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均保持稳定。
回到中国消费函数上,如果用美国的抚养比代入中国消费函数来测算人口结构对中国消费倾向的影响大小,可以发现拟合得出的居民APC较实际值有较大提升。2002-2019年间,消费倾向平均提升0.04,并且波动幅度大幅减少,更加平稳。如果用四十年前的美国收入增速替代中国的收入增速,可以发现拟合得出的2002-2019年间中国消费倾向平均提升0.07,消费倾向曲线整体上移。由此看来,劳动收入分配较低和收入增速较慢也是制约中国消费倾向的主要因素。
美国消费函数对中国不适用,主要体现在中国居民资产对消费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这一方面有金融抑制的原因,居民借贷并不方便;另一方面是和居民的防御性储蓄需求有关。我们可以发现防御性储蓄比例越高,主观贴现因子β就越高,储蓄可以带来比传统理论所认为的更高的效用。
最后,我们根据中国消费函数预测未来居民APC走势。从预测结果来看,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未来的居民APC都有所回升并趋于稳定,在2050年达到在0.75左右,与美国领先四十年的规律保持基本一致。这种平稳的消费倾向发展得益于稳定的长期收入增长和人口结构,而并非资产的促进作用。为了继续提高中国居民消费倾向,我们仍然需要关注这些问题:人口结构波动较大、居民收入有待提高以及资产回报率相对较低。
风险提示:居民消费不及预期;数据统计口径误差所导致的与实际情况偏差;部分数据提取不及时;平均消费倾向测算产生误差。